图书标签: 工人运动 海外中国研究 中国近代史 裴宜理 历史 上海 政治 近代史
发表于2024-06-15
上海罢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从下述三个层面揭示了近代上海工人运动与中国政治的关系。第一层面“地缘政治,1839—1919”,追溯了上海工人力量在地理上与文化上的源流。裴宜理认为早期上海工人的反抗因籍贯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第二层面“党派政治,1919—1949”,描述了2 0世纪20-40年代上海工人运动的基本状况,作者指出了外来的组织者是如何被迫接受在他们到来之前即已存在于工人中的传统观念——有时甚至与其思想信仰相抵触(例如有些共产党人开展工人运动的第一步就是加入帮会)。第三层面“产业政治”,对烟草、纺织和运输行业作了颇为详尽的个案研究,从而揭示出不同行业的工人在不同时期针对当时政治形势作出了何等的反应。《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为人们展示了一幅中国工人丰富多彩的画像,它的成功立足于大量原始资料:工人访谈录、工厂与政府档案、警方报告、干部回忆录以及其他迄今尚未公开的数据。作者驾驭资料之娴熟、高明,令人称道。
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 现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教授、主任,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中国学学家,也是有影响的上海问题研究专家。对她的《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一书,著名学者、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研究所白吉尔教授(Marle-Claire Bergere)评价道:“这本重要著作不失为一部令人鼓舞的填补空白之作。该书吸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8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丰富的资料与研究成果,而它们在西方史学界尚未被系统地利用吸收。本书研究方法新颖别致,学术成就无懈可击,文献数据裕足且多是第一手的。”
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强调大众文化和劳动环境对罢工、工运的影响。
评分中国工人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性工人(中共)、半技术性工人(国民党)和非技术性工人(两党争夺)的政治倾向相互作用的结果。
评分作者通过地缘、党派和产业三个角度,对工人运动内在分裂进行分析,认为“不同工人有不同的政治”。从作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无论如何粉饰,中国近代的工人运动很大程度是在传统框架下得以展开的,无论是共产党和国民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其都很难摆脱一定的“经营性”,领导者的意志是对基层不同派别、身份、诉求的工人群体的利用,而利用与结合往往借助传统的途径——诸如虚拟血缘、地缘和秘密结社。最具有战斗力的工人,常常不是生存处境最差的工人,而是技术性工人。工人阶级内部的不均质,本身就是阶级斗争理论的不幸——后者预设了更美好的组织形式,但是普通人更关注的是自己与身边人的差距,而工人的身边人依旧是同阶级的“战友”。罢工这一工人阶级或许特有的暴力或不合作方式,激烈地暴露出不同利益群体的裂痕,而这不稳定也成为继任政府的纠结。
评分用地域/行业/性别区隔不同工人罢工的异同 读完感觉没什么大意思
评分经典就是经典,以古透今,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一直都很有启发和意义。国共争人,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帮派之争,地缘业缘血缘关系在其中影响颇大,通过各行各业工人的分析,作者作用史料的能力真是厉害,此起彼伏,令人佩服
在大学历史系开设的课程里,没有革命史的位置。那是大学公共课程教学部或者党校才会教授和研究的课题。历史教授都将革命史贬为政治学的科目。这其中的奥妙就象新闻和宣传一样。 上海罢工是本很意思的书。也许二十年前,这本书是不可能出版的。 想想看,书中写道,李立三在192...
评分读书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本): 中译本序P2阶级地位在工人运动当中作用不突出 P2中国工人的四分五裂,与欧美工人类似 第一章:考察上海的移民结构——广东人、宁波人、江苏人和华北人,P29工人的籍贯与其职业和团结聚集之间的关系,P33地缘政治培育出来的团结,P39...
评分 评分在无数政治口号和纲领性文本中反复登场的“工人阶级”一词,早已成为中国人的论说方式中的惯性思维,“工人阶级”本身的存在及其阶级地位,在党史叙述中不断被赋予神圣的想象色彩。对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的高度期望,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包装进口,在重重包裹的工人阶级研究中为...
评分差异即政治,消除差异也是政治,这些具有差异性的人被动员起来成为一个力量之后,进行一种运动,但他们本身的目的依旧具有差异性。差异是现在多样性-相对主义之间进行思考,政治是具有一致性的。这是一本历史书啊,虽然它是讲中国20世纪上海的罢工事业,但 它的第二部分确实以...
上海罢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