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紀實 切爾諾貝利 曆史 阿列剋謝耶維奇 災難 口述 俄羅斯/蘇聯 蘇聯
发表于2025-03-27
切爾諾貝利的迴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切爾諾貝利的迴憶:核災難口述史》:1986年4月26日,當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反應堆發生爆炸,鄰近的白俄羅斯居民失去瞭一切。一些人當場死亡,更多的人被撤離,被迫放棄一切傢産。成韆上萬畝土地被無汙染,成韆上萬的人因20噸高輻射核燃料泄露而感染各種疾病。著名記者阿列剋謝耶維奇用三年時間采訪瞭這場災難中的幸存者:有第一批到達災難現場的救援人員的妻子、有現場攝影師、有教師、有醫生、有農夫、有當時的政府官員、有曆史學傢、科學傢、被迫撤離的人、重新安置的人、還有妻子們祖母們……阿列剋謝耶維奇將嚮世人呈現這個“中毒”世界裏的驚人事實。每個人不同的聲音裏透齣來的是憤怒、恐懼、堅忍、勇氣、同情和愛。為瞭收集到這些第一綫證人們的珍貴筆錄,阿列剋謝耶維奇將自身健康安危拋之腦後,將他們的聲音繪成一部紀實文學史上令人無法忘記的不可或缺的作品,並籍此期盼同樣的災難絕不再重演。
斯維特蘭娜·阿列剋謝耶維奇(Святлана Алексіевіч,1948- ),白俄羅斯著名記者、作傢。齣生於烏剋蘭的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剋,父親是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剋蘭人。阿列剋謝耶維奇的報告文學作品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在阿富汗的戰爭、切爾諾貝利核災難以及蘇聯的解體,著重於不同的個人命運組閤而成的集體記憶。她把自己的紀實性和文學性兼存的作品稱為“文獻文學”。已齣版著作包括《戰爭的非女性麵孔》、《最後一個證人》、《鋅皮娃娃兵》、《死亡的召喚》、《切爾諾貝利的迴憶:核災難口述史》等。其著作相繼獲得1998年德國萊比锡圖書奬、1999年法國國傢電颱“世界見證人”奬、2006年美國國傢書評人協會奬、2013年德國書業和平奬、2013年法國美第契散文評論奬等諸多國際級文學大奬。在榮獲德國書業和平奬後,阿列剋謝耶維奇也被視為諾貝爾文學奬的有力競爭者。她的作品《鋅皮娃娃兵》和《切爾諾貝利的迴憶》已被譯成中文。
據說是和《鋅皮娃娃兵》後麵切爾諾貝利的部分是一樣的。
評分阿列剋謝維奇的寫作感情濃度過高,個人認為這種特質對紀實文學來說非常不可取。拉萊·科林斯和多米尼剋·拉皮埃爾的寫法,乃至F·福賽斯的寫法都比這本迷人得多。
評分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 多少人在深夜裏無奈地嘆息。 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 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真理?
評分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 多少人在深夜裏無奈地嘆息。 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 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真理?
評分【2015.10.27~10.29】某種程度上,比莎士比亞、托爾斯泰更有直接的意義。紀實文學呈現給我們接近真實的眾生與眾聲。虛構文學是為瞭錶現人與社會,那麼就更不該錯過優秀的紀實作品。比較紀實與虛構孰優孰劣沒有意義,好作品都是在提醒與引發。盡管今年乍一聽是位寫紀實的作者獲得諾奬,我也感到失望,但那隻是齣於口味偏好上的個人情感,而我們在不該忽視經典文學的同時,更不該忽視這些記錄瞭災難本質的文字。每個人受損,都等於我在受損,眾生即我。也許作者獲得新聞奬更恰如其分,但紀實文學獲得諾奬,是提醒我們,還有這樣一種文學體裁,穿越瞭諸多艱難險阻,努力記錄,用良心一筆一畫的描述這個真實、殘忍、溫情的世界。
(刊于《晶报》深港书评·专题2015年10月18日 第A10版、A11版) 文/俞耕耘 S.A.阿列克谢耶维奇连续三年赔率领先,终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这至少说明,这个名字虽不为国人熟悉,却自有得奖的道理。这位白俄罗斯女记者、纪实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
評分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她的作品很快就列上了畅销书榜单,其中就包括那本《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第一次听说切尔诺贝利这个名字,是2011年的福岛核电站事故的新闻报道中,原本以为福岛的那次已经很严重了,人类历史上竟然还有更...
評分2015的诺贝尔文学奖,我的关注点依旧是恶趣味的“村上春树能否结束陪跑局面,拿一次诺贝尔文学奖”。 奖项公布前我特意去查了博彩公司的赔率,按照赔率显示,最有可能获奖的是白俄罗斯纪实文学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 纪实文学这个定语在当时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尽管我一开始连...
評分 評分正如封面上所说的,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确实是一个很有勇气的作家,她开创了这种她自称的“文献文学”的体裁,将核辐射带给人的灾难很朴实的口语化的语言表述出来,但是,这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本来就是一个个当事人的口述血泪史,作...
切爾諾貝利的迴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