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沟口雄三 海外中国研究 思想史 历史 日本 中国研究 中国 汉学
发表于2024-06-14
作为方法的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作为方法的中国》包括了:考察“中国近代”的视角、关于近代中国像的重新探讨、中国的“封建”与近代、天下与国家、生民与国民、作为方法的中国、津田支那学和今后的中国学、法国支那学、日本汉学和中国哲学、写在“儒教复兴”之际等内容。
沟口雄三(1932-2010),生于日本名古屋,东京大学文学部毕业,研究生时代师从爱知大学著名支那史家入矢义高,开始李贽文献的阅读和中国思想史研究。先后任东京大学文学部助手、中经琦玉大学讲师,东京大学文学部副教授,教授。在此期间,他成功地打通了东京大学文学部文史哲的学科限制•建立跨学科的对话机制,并在1985年创建了“中国一社会与文化”学会。他在2007年牵头成立集全日本宋明学者为一体的《朱子语类》,译注刊行委员会,正式启动《朱子语类》日译的二十年大工程。退休后任教于大东文化大学文学部,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沟口一生不仅留下具有极大思想;中击力的著述,而且推动了多种国内与国际的大型学术活动。例如与中国学者发起“知识共同体”对话,持续讨论战争的记忆与责任问题等等。主要著作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公与私》、《中国的冲击》等,曾主编出版了《中国思想文化事典》《在亚洲思考》(七卷),翻译有中国宋代佛教典籍《碧岩录》和王阳明《传习录》等。
沟口的视角都挺独特的,而且对史料的运用也很有意思,比如研究洋务运动,不从那些大人物入手,而是挑了一个反对洋务运动的非著名人物(郭嵩焘任驻英公使时的副手)来剖析,结论还挺新颖。当然,与书同名的那一篇方法论写作更是值得一读。
评分沟口先生写的是一本很迷人的书。他的关照视点很有意思,持典型的反欧美中心论,主张站在中国自身的历史进程中去研究中国,而在更大程度上则是将对东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中国的命运,与日本实是休戚与共。这一思路在今天看来当然已不新鲜,但对二十年前的学界而言不啻为一方消解西方崇拜症的一剂良药。沟口先生对中国近现代史也很有研究,文中经常能看到一些新鲜独到的观点,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他对晚清史事的理解还要超出本国史学家一截。第五篇同题的方法论一文乃全书精华,我们这些治本国文史的人,真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到底应该怎么被研究?
评分基本同意沟口雄三的观点,中国革命和文化大革命主要是中国传统自身演化的结果,和外来思想的关系远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大。
评分针对的是日本的思想课题
评分沟口的视角都挺独特的,而且对史料的运用也很有意思,比如研究洋务运动,不从那些大人物入手,而是挑了一个反对洋务运动的非著名人物(郭嵩焘任驻英公使时的副手)来剖析,结论还挺新颖。当然,与书同名的那一篇方法论写作更是值得一读。
⊙ 葛兆光 記得在1995年到東京訪問的時候,在尾崎文昭教授的陪同下,和溝口雄三教授有過一次愉快的談話;1998年溝口雄三教授到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中心任教,在中國文化書院的一次聚會上,我們也有過一次寒暄,雖然了解不多,但基於我與不少日本同行的關係,我一直很關注溝...
评分1.中日之间存在的矛盾与隔阂,是否是因为两方都以如下思考体系为基准:中国和日本都以欧洲作为参考标准来衡量自身和对方,因此,凡是符合的都标记为“先进”,反之则成为了“落后”。换言之,对自己和别人的评价依照的却不是两者自身的发展逻辑,那么就谈不上“理解”和“交流...
评分1.中日之间存在的矛盾与隔阂,是否是因为两方都以如下思考体系为基准:中国和日本都以欧洲作为参考标准来衡量自身和对方,因此,凡是符合的都标记为“先进”,反之则成为了“落后”。换言之,对自己和别人的评价依照的却不是两者自身的发展逻辑,那么就谈不上“理解”和“交流...
评分很少外国人能够在史学方面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震动,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读罗芙芸的《中国卫生现代性》。·············因为这是一本论文集,所以很多演绎实际上都是在重复,甚至让人感到在凑字数,用的例证也多是重复,比如广东纺织厂的例子,我起码看到了不下5次...
评分1.中日之间存在的矛盾与隔阂,是否是因为两方都以如下思考体系为基准:中国和日本都以欧洲作为参考标准来衡量自身和对方,因此,凡是符合的都标记为“先进”,反之则成为了“落后”。换言之,对自己和别人的评价依照的却不是两者自身的发展逻辑,那么就谈不上“理解”和“交流...
作为方法的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