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伊朗 文学 外国文学 阿扎尔·纳菲西 女性 伊朗文学 文学评论 政治
发表于2024-06-16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伊朗女学者阿扎尔•纳菲西从海外归来到祖国伊朗的大学中任教西方文学课程,却正好遇到伊斯兰革命,她所选用的《洛丽塔》等经典西方文学作品均为政府明令禁止的篇目;而在生活上,她也不满于政府对于女性穿着与行为的种种限制。就在革命最激烈的时期,作者还是坚持自己的自由思想,并在秘密组织的晨间与晚间的秘密读书会上引导她的学生们体会这些经典作品。在政府的高压下,甚至是警报声的伴随下,这些对于作品中人物与命运的讨论让她的学生们愈发领悟到自由与自我的意义。她和她的学生们秘密而坚持的反抗,在政府强制要求女性戴面纱着黑袍的时候,私下悄悄地化妆、涂指甲油,她们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期盼着美好的未来。在面纱和黑袍的束缚下,却藏着她们五彩缤纷的梦。而阅读,则是她们作为个体的最后也是最不能放弃的坚持抗争、追求自由的方式。
阿扎尔•纳菲西(Azar Nafisi)
伊朗裔美国女作家、学者、评论家。
1955年生于伊朗,13岁赴海外留学,26岁时获得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归国任教于德黑兰大学等三所高校,但因在女性的穿着与行为等问题上与校方产生严重分歧而被辞退。1997年纳菲西返回美国,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就职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除此书以外,纳菲西还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文化批评专栏,如今已成为美国炙手可热的评论家。
德黑兰读洛丽塔,发现伊朗在纳菲西身上,在共各国那本书上像个影子,而在洛丽塔这本上,就是个实体,伊朗的现实已经超过了作者所读小说的虚构性
评分在贫瘠的荒漠中,人们对艺术的渴求与珍视更加迫切。极权下的伊朗读来如此熟悉,作者是个良好的文学批评家,对西方小说作品信手拈来。然而从小说艺术来讲,我并不喜欢作者的写法,从一开始作者就站在遥远而舒适的美国以第三者且过去时的视角讲述这个故事,这与小说中的“我”最后的选择一样,她还是逃离了并不想承受这些痛苦。(作者仿佛也意识到了,大概是论文写多了总忍不住以客观而分析的语言。)因此,故事中的姑娘们,那些无处可逃的人,形象并不丰满而有血肉。作为读者的我们甚至与那些姑娘一样,对这样的背叛愤怒。然而有些痛苦是不是就是白白忍受且毫无必要的。不知为何,最后见到鲁西小姐的那一幕,她说女儿叫黛西时最让我难过。那个最顽固的,你以为她没有在听的姑娘,其实还是牢牢记得那些课。也许,“革命者”的大梦初醒才是最悲哀的。
评分德黑兰读洛丽塔,发现伊朗在纳菲西身上,在共各国那本书上像个影子,而在洛丽塔这本上,就是个实体,伊朗的现实已经超过了作者所读小说的虚构性
评分说来可笑,《洛丽塔》27元,这本还要贵,shit,而且感觉没啥玩意。
评分关于真相的顿悟,关于自由的苦楚,关于政治无孔不入的渗透和自我认同。喜欢关于《Gatsby》的审判,荒诞又真实。纳菲西终究还是幸运的,至少从文学中得到救赎和想象的自由。
(面纱之下,她们用阅读抵抗世界——阿扎尔·纳菲西新书分享会总结) 维舟 张念 原载 澎湃新闻·翻书党 【编者按】 在《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中,伊朗作家阿扎尔·纳菲西讲述了一个秘密阅读的故事;在《我所缄默的事》中,她讲述一个动荡时代的伊朗家庭的秘密故事。维舟和张...
评分伊朗女作家阿扎尔•纳菲西的回忆录《在德黑兰读〈洛丽塔〉》(Reading Lolita in Tehran: A Memoir in Books),2003年在美国出版时,适逢伊朗核问题爆发而引起美国严重关注的时刻,而这本书也如同文化核弹一样,在美国激起巨大反响,以至于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踞117周之久...
评分纳菲西把自己的人生凝聚到这本书中,以她爱的文学为篇章,以时间为线索,向我们细细道来她的挣扎和热爱。 对文学的热爱、对政治的关心让这本书和我之间有了某种默契。作者就像是我文学课的老师,亲切的讲述在极权的统治下应当如何坚持自我——若无想象的自由便无个人的自由。如...
评分伊朗女作家阿扎尔•纳菲西的回忆录《在德黑兰读〈洛丽塔〉》(Reading Lolita in Tehran: A Memoir in Books),2003年在美国出版时,适逢伊朗核问题爆发而引起美国严重关注的时刻,而这本书也如同文化核弹一样,在美国激起巨大反响,以至于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踞117周之久...
评分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