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季羨林 文革 迴憶錄 紀實 曆史 中國文學 中國 傳記
发表于2025-03-31
牛棚雜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牛棚雜憶》是季羨林親曆“文化大革命”的紀實文章,本次所收以排印本(中共中央黨校齣版社,2005年)為底本,核以手稿本(中國言實齣版社,2006年)。
季羨林(1911-2009),山東臨清人。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語係,翌年作為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迴國在北京大學東方語言係任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長、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等職。對印度古代語言、印度古典文學、印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關係等方麵有精深研究,著作頗豐,有《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羅摩衍那安探》、《今譯》(閤著),譯有《沙恭達羅》、《五捲書》、《羅摩衍那》等。
季老先生寫的很幽默諷刺,讀起來輕鬆,值得迴味。裏麵還提到瞭關於如何做學術研究的部分。
評分真他媽混蛋的十年浩劫和整人歲月。人怎麼可以壞到這個程度?
評分季羨林在那個時候願意將自己那五六年的經曆寫齣來,想來是難得的。就如同他自己說的,他最初隻想看看彆人寫寫那 10 年的迴憶,但是他等著,到頭來想是等不到瞭,看來這件事還需要自己去做。看季羨林先生的迴憶,他關於自己“政治敏感度低”以及自己“政治幼稚”(我印象有類似的詞來形容)的評價是中肯的…… 如果我翻瞭那些事情我不一定願意把這些迴憶在晚年公之於眾,但是季羨林先生寫瞭,而這些關於文革的迴憶的確珍貴,因為殘酷,且真實。季羨林先生書裏的用詞我太想用幽默這個詞,我覺著那種書寫方式其實是種排遣心中的積怨的一種方法,書裏的那些幾句我看瞭大抵是笑不齣來的。
評分讀瞭《夾邊溝》之後,看的這本,有一個比較。 文字給人的感覺總是酸酸的,要麼罵人罵到江青為止,要麼就是我季羨林是被逼無奈的,看到後麵挨整時倒不覺得應該同情季羨林瞭。最後,還在正名,還在大段大段的講述交黨費。 給三星半
評分看完《留德十年》再看這個,心胸突然感覺小瞭不止一圈,其實錯不在書,而在讀書之人
终于放下了即轻薄又厚重的《牛棚杂忆》,说轻薄是书本身,只有两百页左右,比起各科课本完全是小巫见大巫,这也是我宁愿带着它上自习的原因;说厚重是因为,这本书记载的历史沉重的让人不敢直视,或许这才是痛苦,痛苦到只想回避。才放下这本书,却完全没有往日读完书一肚子...
評分读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是抱着对文革的窥探心理。书后记中季先生对青年一代不识文革为何物,表达了担忧历史的断裂与遗忘,这样的担忧现在早已成为事实。而在这个神奇的文字大国,文革这一红色的疯狂历史,也已不过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标记——青年一代已经有了不断去中化的成长...
評分读书本来就是很个人的事情. 所以看到楼上某位的评价,也不能生气. 对于这本书,我要说.我被老先生的一句话感动了. 他说:"我不憎恨那个年代,因为我知道,我在他们的位置上,做得未必会比他们好."
評分总是听我母亲说,他们那一代是文化大革命的牺牲品,很是不理解,像我们70、80年代的蛋蛋们是不太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前些日子,在网上购得《牛棚杂忆》,利用火车上往返的时间看完了,感受良多,那是一个多么黑暗的年代。让我感受到了我们家曾经受过怎样的迫害。 作者季羡林...
評分季羡林。名字给我带来的反应仅仅锢于“国学大师”的称号。到底到什么程度脑海中却无可挖掘的了,就像地下勘探队遇到了坚硬的花岗岩。说来是有一番惭愧。 自诩喜欢读世相书,也自诩要读遍天下好世相书。 在不少书中有过对文革的只言片语的描述,对于那十年的浩劫,也可窥见一斑...
牛棚雜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