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艺术史 巫鸿 建筑 艺术 美术史 历史 考古学 中国
发表于2024-06-14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美术史家巫鸿最富争议的学术专著,被誉为“可以与福柯的《词与物》比肩”。
作为重构中国古代美术宏观叙述的一种尝试,本书沿循两条线索对中国古代美术传统进行界定:一是文化比较的线索,即,首先反思“纪念碑性”这一西方古代艺术的普遍经验,然后通过考察重新定义的“纪念碑性”在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特殊表现,来探索中国古代艺术的历史逻辑。另一个是历史演变的线索,即通过对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的观察,去发掘中国艺术和建筑的三个主要传统——宗庙和礼器,都城和宫殿,墓葬和随葬品——之间的连续性和凝聚力。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全书导论:九鼎传说和中国古代的“纪念碑性”。以下是正文五章,分别为:一、礼制艺术的时代;二、宗庙、宫殿和墓葬;三、纪念碑式城市——长安;四、丧葬纪念碑的声音;五、透明石头:一个时代的终结。
因为这部书,美术史学界掀起了一场学术上的“科索沃战争”(李零语)。自本书问世以来,围绕本书的内容以及东西方治学理路的大讨论,波及美术史学科以外,绵延至今。今天,提起《纪念碑性》这本书,仍然是一段学术史上剪不断理还乱的公案。
本书是《纪念碑性》中文版的首次出版。
巫鸿1963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有点巧合,每个暑假都会读本巫鸿的书。北京回来后,在T大同学推荐下看了这本书。作者从礼制艺术、宗庙宫殿墓葬、城市、个人丧葬与新空间的发明五个角度,阐述中国早期纪念性艺术的变化,由新石器至汉末的礼仪美术传统,到三四世纪的个人化艺术创作,在物质、思想和表达手法上的变化,包括三维空间的兴趣、石质材料的发现、不同营造努力的表达、新的二元构图的诞生等,充分体现了作者在艺术质料、观者和作品互动关系以及原境(语境context)几点上的关注。作者基于艺术材料,虽然也在联系历史文本,但从个人的角度看,观点的提出虽然颇具启示,但是缺乏足够的实证。书中“纪念碑性”的概念代表的是纪念形式背后的社会、政治与意识形态意义,从而与纪念碑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对应,前者的纪念性和礼仪功能使得后者成立,强调“碑”似乎不必。
评分其实贝格利、李零和田晓菲的观点各有可取处。不管如何,该书给了我极大的审美享受和启发。巫鸿不冒“学术犯规”之险,难成此纵横捭阖、富有创见的杰作。
评分叙事宏大,想象丰富,而逻辑未坚,线性与平行之错综使人遗憾,仅可作一整体重建之注脚,最终一一伏摄于纪念碑性四字下,枘凿之间,削足适履。单论诸篇,倒是兀自精彩,长安一篇生动非常取自历史观察,而南京萧氏墓表一篇的作为图像分析,也非常精彩。
评分没有困意啊…
评分推荐这个中译本,推荐第三章“纪念碑性城市长安”,如果能找到另外一篇旗鼓相当的论述长安的文章,我考虑把这篇加到明年的中建史阅读篇目中。大家有没有推荐呢?
《纪念碑性》一书的英文版出版于1995年,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成为一本影响和争议都十分巨大的著作,Yve-Alain Bois赞美它为”完全可以与福柯的《词与物》比肩“,而Robert [Bagle却认为它充满了]”文化沙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1999年,这本书被Artforum提名为"19...
评分又是为了赶作业唉...我好惭愧。写到最后差点没被变成了写小说。很是失礼。请直接无视。 读书笔记:《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第三章 纪念碑式城市——长安 读完了巫鸿先生的《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以后,我感觉这本书是很好...
评分我坚信02或者03年我见到过该书另外一个中译本,那是在伦敦做论文的时候。尽管我搜遍了SOAS的图书馆索引,但是现在仍旧无法回想起那个版本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评分我坚信02或者03年我见到过该书另外一个中译本,那是在伦敦做论文的时候。尽管我搜遍了SOAS的图书馆索引,但是现在仍旧无法回想起那个版本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评分又是为了赶作业唉...我好惭愧。写到最后差点没被变成了写小说。很是失礼。请直接无视。 读书笔记:《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第三章 纪念碑式城市——长安 读完了巫鸿先生的《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以后,我感觉这本书是很好...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