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木心 陳丹青 迴憶錄 中國文學 文學 理想國 雜文 現當代文學
发表于2025-03-22
張岪與木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我忽然明白:要和這難弄的傢夥不分離,隻剩一條路,就是,持續寫他……我不想限製篇幅,不願遺漏種種細節。這是木心以自己的性命的完結,給我上最後一課。”——陳丹青
張岪,是木心為陳丹青起的筆名。
1982年,陳丹青、木心,先後赴美,在紐約地鐵相遇,此後亦師亦友,近三十年。2011年木心去世,陳丹青開始書寫木心,八年過去,乃有此集。書中以極盡寫實的筆墨,慎重懇切的文字,送彆木心,也為讀者帶迴瞭木心。
罕有一個人的死亡,被如此細緻地描摹;也罕有這樣的文字,如此深情地凝視死亡。本書從終點齣發,追憶木心一生文學與藝術的旅程。隨著木心身後《文學迴憶錄》《木心談木心》的齣版,以及木心故居紀念館、美術館的先後落成,作者迴顧木心在紐約開講“世界文學史”的漫漫曆程,追憶海外孤露的生活點滴、文學靈感綻放的時刻、齣訪英倫的旅程,更以畫傢的體貼與見識,縷析木心繪畫的淵源與追求。再沒有一個人,能這樣親切而體貼地為我們道說木心的世界。
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1970年至1978年輾轉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其間自習繪畫。1978年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深造,1980年畢業留校,1982年定居紐約,自由職業畫傢。2000年迴國,現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組畫》,近十年作並置係列及書籍靜物係列。業餘寫作,齣版文集有:《紐約瑣記》《多餘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續編》《荒廢集》《外國音樂在外國》《笑談大先生》《歸國十年》《草草集》《談話的泥沼》《無知的遊曆》《陌生的經驗》及新書《張岪與木心》。
“木心既零落,山竅空呼號。” 落淚瞭呀。
評分早年讀托爾斯泰三死,覺得筆法枯老,訓諭先行;這次找來伊凡伊裏奇之死來讀,果然是直見性命。丹青老師寫木心先生的死,心裏想著伊凡伊裏奇的吧。起初也是那樣凝重地密密地塗抹,寫著寫著筆觸就柔軟瞭,寫到傑剋遜高地那篇,文字鬆散開來,近乎一抹晚霞瞭。
評分死亡,如何對待死亡是我們一生需要去感知去學習的命題。陳丹青和木心亦師亦友,說不清楚是誰成就瞭誰,一個教會瞭一個年輕人許多的知識文化,一個讓他在死後在文壇聲名鵲起。正是這樣的關係,讓陳丹青麵對木心的衰老,死亡會那樣的冷靜又是那樣的不能自控。麵對病床上的木心,他拿起畫筆,畫一個老人的日漸衰亡,他甚至覺得木心像一個孩子,他終於可以摸摸他的頭像一個長輩一樣。在木心死後,他好幾次恍惚看見木心的魂魄,是嗎,那是木心嗎,或許是木心又有瞭什麼絕妙的句子無人欣賞呢。更讓人感動的是木心葬禮當天從各地趕來的讀者,作為一個一直以來遊離於中國文壇的作傢,木心的中國的讀者並不多,但那天有許多青年奔赴這場葬禮,是第一次見麵也是最後一件見麵。值得注意的是,木心的文學成就斐然 ,可他還是一個畫傢,一個創新的作傢。
評分早課:陳丹青《張岪與木心》,追思是可以的,流水式抒情和追悼部分的細節有點過瞭(更像內部翻閱,尤其配圖),再大的傷痛,在不停書寫的細節裏隻會流淌掉,什麼都不能過度消費,無論木心的纔華和木心逝世的傷痛,不能為一個人去搬一個時代過來,時代會過去,厲害的人自然會留下來。木心應該沒有那麼多話說,否則應該早就在場,那就是陳丹青說多瞭。木心給陳丹青改的名好啊,岪,康熙字典,1、山麯岪;2、山脅道。
評分早課:陳丹青《張岪與木心》,追思是可以的,流水式抒情和追悼部分的細節有點過瞭(更像內部翻閱,尤其配圖),再大的傷痛,在不停書寫的細節裏隻會流淌掉,什麼都不能過度消費,無論木心的纔華和木心逝世的傷痛,不能為一個人去搬一個時代過來,時代會過去,厲害的人自然會留下來。木心應該沒有那麼多話說,否則應該早就在場,那就是陳丹青說多瞭。木心給陳丹青改的名好啊,岪,康熙字典,1、山麯岪;2、山脅道。
讲述了他与木心的相遇相识、相惜。 张岪,是木心给陈丹青取的另一个名字,取自陈丹青母亲的姓。岪乃崎岖不平之意。 死亡本身不可怕,直述死亡是需要强大的内心作支撑的。一很特别的读书感受:陈丹青从开篇,平铺直叙木心临终前的种种细节,没有任何的煽情与铺垫,他的语言、文...
評分 評分想像著生命的另一種溺愛:木心還活著。 閒散的繪筆回到烏鎮,木心與陳丹青接肩的青銅般光影正投落光陰的鏡頭里,寬容的水面正承受著史詩的倒影。 情感的並蒂往往就是兩派文脈的交匯,相互撞擊、各自沖蝕,最後化作地心沈澱,此彼不分,妳成了我的腰椎,我成了妳的臉門。 理想的...
評分人的情谊,再久长,数年、数十年,总归开初那段最是金不换。 这是陈丹青在《孤露与晚晴》中的句子,我很喜欢,最初读到时,约在二〇一四年初。那时,木心的十数册文集和由陈丹青所笔录的两厚册《文学回忆录》,皆已出版。差不多也是在同一年,我在陈丹青的《草草集》中读到了他...
評分木心曾想象自己的读者,老的、少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美的、丑的,富的、贫的……在他重启写作三十五年后的今天,两千多名读者从天南海北赶来,只为共赴一场与木心有约的文学之旅。木心以文学书写对峙“语境”,他的写作本身,就是“语境”。 撰文 |何安安 从前的日色...
張岪與木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