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2024-06-14
生活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 3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世纪美国文学的代言人罗伯特·洛威尔,被誉为“我们时代的诗人历史学家”“美国最后一位广受尊崇的公众诗人”
◎ 《时代》杂志封面人物,被《纽约时报》称赞“他改变了美国诗歌”,阅读美国诗歌绕不开的大师
◎ 备受希尼、米沃什、布罗茨基、沃尔科特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推崇,深刻影响毕肖普、普拉斯、默温等诗人和当代英语诗歌的写作潮流
◎ 2次普利策奖、1次美国国家图书奖、1次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
◎ 辛波斯卡、鲍勃·迪伦译者胡桑翻译,并作万字导读
◎ 权威选本,详尽注解,作品首次结集引进国内
《生活研究》是凝结洛威尔毕生创作精华的诗歌选集,收入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生活研究》 、两部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威利老爷的城堡》《海豚》,以及《为联邦军阵亡将士而作》《日复一日》等覆盖洛威尔整个创作生涯的多种诗集中的重要篇目,包括《臭鼬时光》《丹巴顿》《历史》《中央公园》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
在我们伟大但艰辛的艺术家手艺人中——亨利·詹姆斯和罗伯特·洛威尔——是美国文学的核心代言人。
——伊丽莎白·毕肖普(美国诗人)
洛威尔不仅努力使自己掌握古典的、英国的、欧陆的和美国的诗歌成规,而且转向自己独一无二的教义、祖谱和政治规则,超越同代人的最高水准。
——谢默斯·希尼(爱尔兰诗人,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只要是诗人,都强烈渴望确证自己的日常存在;只要是诗人,就会格外歆羡能够描绘日常事物的艺术家。人人都想写下每一天,否则一日终结之时,你的存在便了无意义……而正是洛威尔,习得了那种典型风格,找到了那种从技术上来讲,可以书写一切事物的形式。
——约瑟夫·布罗茨基(俄裔美国诗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改变了美国诗歌。
——《纽约时报》
他那一代最好的美国诗人。
——《时代》杂志
洛威尔的天才和他对英语诗歌的不懈耕耘,以及其技艺的精湛,在某种程度上是20世纪其他诗人难以企及的;他的勇气和真诚,更为整个诗歌世界带来了全新的气度和尊严。
——《纽约书评》
洛威尔是20世纪身处塔尖的那三四位美国诗人之一……与他同列的,是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家:梅尔维尔和惠特曼,艾略特和弗罗斯特……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罗伯特·洛威尔 Robert Lowell(1917-1977)
美国诗人、散文家、翻译家。被誉为“我们时代的诗人历史学家”“美国最后一位声名卓著的公众诗人”。美国第六任桂冠诗人,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美国书评人协会奖、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奖等多种文学大奖。其作品影响了包括希尼、米沃什、布罗茨基、沃尔科特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及毕肖普、普拉斯、默温等在内的多位同代及后辈诗人。
1911年生于波士顿。先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凯尼恩学院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1947年,洛威尔结识伊丽莎白·毕肖普,并与她在之后的三十年中保持终身友谊。1954年,他受聘前往波土顿大学讲授诗歌,学生中有西尔维亚·普拉斯和安妮·塞克斯顿等人。
1960年,诗集《生活研究》出版,被认为是美国“自白派”诗歌运动的开创性作品。1967年,洛威尔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被誉为“美国那一代最好的诗人”。《纽约时报》称洛威尔“改变了美国诗歌”。1977年,洛威尔逝世于纽约,享年60岁。
*******************************************************
胡桑 | 译者
诗人、译者。著有诗集《赋形者》、诗学论文集《隔渊望着人们》、散文集《在孟溪那边》。译著有《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诗选)、《鲍勃·迪伦诗歌集》(合译)、《染匠之手》(奥登散文集)等。现任教于同济大学中文系。
洛威尔原来获得三次诺奖提名啊,可惜死得早了。
评分很喜欢《臭鼬时刻》,前面六节,写人境的荒凉,与最后两节写臭鼬的昂扬生气,形成鲜明的对比。《生活研究》这一系列,有我们熟悉的家庭场景和生活细节,普通人的欢喜与烦恼,自由随意,开“自白派”先河。其他诗集继续“生活研究”,披露私人化的隐秘情感,掀动被贬抑的心灵的绝望反击。这场诗歌的解放运动,既是文学的,也是社会化的。诗人们转向自我的书写,叩问内心,脱离规矩,追求个性,也因此,燃烧灵魂的能量,终至于以身为祭。金斯堡,普拉斯,等等,皆如是。
评分第一辑《生活研究》从中译本看是一种更加平淡的尝试,《威利老爷的城堡》(1946)之后的写作较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历史》所显示的以当代人的细节诗学重写希罗多德以来历史的功力,其中有部分对同代人的素描,含括了20世纪诗人生活状态的晶体切片,在罗伯特·洛威尔延续口语传统所提供的即物赋形能力中,我们找到了更加毕肖普化的威廉斯·卡洛斯·威廉姆斯,相比自白派而言他对私人生活的执着与弗兰克·奥哈拉更接近,其中有一种文艺圈子文化和美国本土地质诗学传统所哺育的对于个体记忆和生命琐屑经验的气定神闲,我们已经默认了美国地图上的河流、地名,它的历史事件和民族化的人物也是众所周知的,这似乎是这些诗人以小写神话处理个人经验的根源,它体现在我们每个非英语系出身的读者读这些诗的时候不可错过的注释之中。
评分刚开始读得不适应。很多诗人写私人生活,通常勾勒事件或饱满抒情,读者易代入,但洛威尔对私人生活的描写整体上是细节的、拼贴的,叙述内容经常发生转向和飘散,读来云里雾里。而且,他的隐喻和联想同样非常私人化,即便是相对清晰的诗作也总有两三句让人费解。译法偏于直译,也不会减少原文的阅读难度。隔了一周调整认知,又对着原文浏览一下,才习惯洛威尔的写法,读出些味道,蛮有启发。
评分语调有些不尽如原诗,已可见努力。
诗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既可以朗朗上口,也可能晦涩难懂;即便是同一首诗,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所得到的领悟也会不尽相同。与此同时,那或长或短的句子,往往为我们打开了一个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宛若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一般,虽然起初充满了迷惑、不解与好奇,但随着对它一...
评分“人们必须要勇敢的忍受生活的诽谤”这非常形象,并且真实。 人们往往在十字路口表现的徘徊犹豫,瑟瑟发抖,无视事实,惴惴不安!人类就是这种动物。生活非常艰难,并且狭隘。你必须要用尽浑身的力气去挑战一切摆在你面前的种种,就像我们记日记一样,碰到事情写下来… 而《生...
评分在诗集《日复一日》出版前的一年,洛威尔与布莱克伍德分开,回到英国。在诗集出版后,他在哈佛大学教书,短居纽约,在缅因州与哈德威克一起度夏,去苏联旅行,到爱尔兰看望布莱克伍德和他们的儿子谢里丹。狂暴又渴求温和的人,极度自我分裂的人,最终是难以与世人和解的。洛威...
评分历史 历史必须寄宿于曾存在于此的事物, 握住、靠近、抚摸我们曾有的一切—— 我们死去,这多么枯燥、可怕, 不像写作,生命永无休止。 亚伯完蛋了;死亡并不遥远, 昙花一现让怀疑论者触电, 他的牛群聚集,如头颅抵着高压线, 他的孩子整夜在哭,如一台崭新的机器。 就像我们...
评分自古以来, 这个世界就不缺少诗歌 尤其是我们伟大的中国 从古早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 那时的诗歌,讲求格式、讲求韵律 读起来朗朗上口,还可以谱成曲,更广为众人传唱 不论是凄美的爱情,还是生活感悟 更或者一次聚会,一次访友。 皆可成诗 然而,到了现代 诗歌的要求...
生活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