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李洱 中国当代文学 茅盾文学奖 长篇小说 小说 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 文学
发表于2024-06-20
应物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一部《应物兄》,李洱整整写了十三年。
李洱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记叙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尤其是知识者的言谈和举止。所有人,我们的父兄和姐妹,他们的命运都围绕着主人公应物兄的生活而呈现。应物兄身上也由此积聚了那么多的灰尘和光芒,那么多的失败和希望。
本书各篇章撷取首句的二三字作为标题,尔后或叙或议、或赞或讽,或歌或哭,从容自若地展开。各篇章之间又互相勾连,不断被重新组合,产生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与意义。它植根于传统,实现的却是新的诗学建构。
《应物兄》的出现,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越。李洱启动了对历史和知识的合理想象,并将之妥帖地落实到每个叙事环节。于是那么多的人物、知识、言谈、细节,都化为一个纷纭变幻的时代的形象,令人难以忘怀。小说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日月之行出于其中,星汉灿烂出于其里。
文学史将证明,对于汉语长篇小说艺术而言,《应物兄》已经悄然挪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地图的坐标。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本书中发现自己。
13年潜心写作,酝酿出一部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越之作。“应物兄”!这个似真似假的名字,这个也真诚也虚伪的人物,串连起三十多年来知识分子群体活色生香的生活经历,勾勒出他们的精神轨迹,并*终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
——2018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榜榜首颁奖辞
倘若我如李洱一般年轻,我会妒忌他。
——德国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
天生的小说家总是处于庄生梦蝶的幻象之中。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小说正是在这一层面上天入地、自由无碍。而读者,或者说听众,虽然明知他的故事虚实难辨,却又为其中的趣味和意义所吸引。李洱的天赋在于他能够提取生活和时代内部*核心的意象,让听到或读到的人如醍醐灌顶,突然意识到某种致命的真相。真相,即,石榴树上结樱桃,或,花腔。
——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鸿
13年来,我每天都与《应物兄》中人物生活在一起,如影随形。我有时候想,这部小说大概永远完成不了。今天,当我终于把它带到读者面前的时候,我心中有安慰,也有感激。在此,我也把它献给母亲。13年过去了。我想,我尽了力。
——李洱
李洱,中国先锋文学之后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家。1966年生于河南济源,1987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曾在高校任教多年,后为河南省专业作家,现任职于中国现代文学馆。著有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等,出版有《李洱作品集》(八卷)。《花腔》2003年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10年被评为“新时期文学三十年”(1979—2009)中国十佳长篇小说。主要作品被译为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韩语等在海外出版。
《应物兄》为其最新长篇小说,获2018《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
说心里话,刚开始读前几章,很顺畅亲切,他写的知识分子生活让我想起母校,之后便挣扎到底要不要继续读了……平心而论,李洱的确设下了某种野心版图,但也仅限于此。没有注入同等质量的心跳。这是一本专门写给评论家,以至于可以让评论家借题发挥自己理论知识的小说。所以评论界对它评价高我一点也不奇怪。我觉得李洱是站在当代文学理论发展脉络的节点上写了这本书,如果一件作品完全符合所在领域的理论和趣味需要,那么艺术价值就有点可疑。因为根据海因里希伯尔的话,上帝和诗就存在于万事俱备之后的那一点误差之中。李洱写的真是一点误差也没有,他简直太清楚自己要什么写什么。他细枝末节地全权控制着他的文本和人物来完成一种雄心,但是那部分文本之外的作者无法控制的意外美丽,却像氧气一样,被李洱的真空包装抽离了。
评分说心里话,刚开始读前几章,很顺畅亲切,他写的知识分子生活让我想起母校,之后便挣扎到底要不要继续读了……平心而论,李洱的确设下了某种野心版图,但也仅限于此。没有注入同等质量的心跳。这是一本专门写给评论家,以至于可以让评论家借题发挥自己理论知识的小说。所以评论界对它评价高我一点也不奇怪。我觉得李洱是站在当代文学理论发展脉络的节点上写了这本书,如果一件作品完全符合所在领域的理论和趣味需要,那么艺术价值就有点可疑。因为根据海因里希伯尔的话,上帝和诗就存在于万事俱备之后的那一点误差之中。李洱写的真是一点误差也没有,他简直太清楚自己要什么写什么。他细枝末节地全权控制着他的文本和人物来完成一种雄心,但是那部分文本之外的作者无法控制的意外美丽,却像氧气一样,被李洱的真空包装抽离了。
评分难得的佳作 荒唐的国学背景下荒唐的人 满纸道德仁义 字间却都是荒诞 鲁迅当年反对的 又复兴了 一群小丑的群像却又是发生的真实 对得起当代“儒林外史”之称
评分只有认真读过《应物兄》这部作品,分析过这部作品,才知道这是一部我们时代的大作品。绝大多数人自己根本没有读过就跟着别有用心的人乱叫嚣,甚至包括一些文学教授,这也正好印证了我们时代的整体堕落。或许这也是常态。
评分打一两星的那些 也不见自己????️啥拿得出手的作品 就嘴厉害????
1918年11月7日早晨,晚清官员、学者梁济准备出门,临行前偶然在报纸上读到一段国际新闻,遂与已经做了北京大学哲学教师的儿子梁漱溟闲谈,最后他问:“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三天之后,梁济留下一篇《敬告世人书》,在积水潭投湖...
评分 评分(刊于《文汇报》2019年3月28日) 文/俞耕耘 李洱对评论者将《应物兄》与《儒林外史》《围城》《斯通纳》,以及埃科、戴维·洛奇等人的小说联系起来,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应物兄》的对象世界远远超越了知识分子这一特定群体,他的叙述模式又追求极致的“信息爆炸”、谱系绵...
评分一.传说落下了实锤 从2002年1月出版《花腔》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室每一年的年度选题表里都保留着一项:李洱新作。这一留就到了2017年底。新一年年度选题论证和组织会上,编辑这次底气很足:李洱新作明年铁定交稿,新书年内出版。这部曾以《焰火》《风雅颂》等各种暂定名...
评分1918年11月7日早晨,晚清官员、学者梁济准备出门,临行前偶然在报纸上读到一段国际新闻,遂与已经做了北京大学哲学教师的儿子梁漱溟闲谈,最后他问:“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三天之后,梁济留下一篇《敬告世人书》,在积水潭投湖...
应物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