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傳記 艾略特 詩人 文學 外國文學 英國 哲學 *上海文藝齣版社*
发表于2024-06-21
T. S. 艾略特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T.S.艾略特,1948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一個比起成為詩人更想成為聖徒的人;卻因為無法成聖,而成瞭偉大的詩人。
他總是言說那些"不被言說的",在公眾麵具保衛之下的孤獨裏過著隱秘的生活。如果不是因為他是詩人,有探究並定義這種生活的需求,那麼我們將永遠無法瞭解他的生活。
他的詩從生活的酒滓裏濾齣一部結局早已注定的大戲,呈現的便是一部連貫的靈魂自傳,誠懇,直接,比任何旁觀者的考語都來得更洞明,更直指人心-——他的生活與作品就這樣緊密相聯,彼此創造。這部傳記就基於這些由詩人親自作齣的錶述,並與他實在的生活相印證。
林德爾·戈登考察瞭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人的一生,那遊走於他身上的聖徒與罪人之間的深壑。她將艾略特的生平與作品互參,以理解這位精神的求索者所經受的試煉:他的缺陷與懷疑能讓一切過著不完美人生的我們找到共鳴。
"艾略特是20世紀英語文學文化中最重要的人物,這樣偉大的地位,他在很短的時間、慘淡的境遇裏,用為數不多的作品就已斬獲。"——路易斯·梅南德Louis Menand《紐約客》
"戈登以明智的同情,穿梭於艾略特的人生與作品,帶著對艾略特詩歌與戲劇無懈可擊的諳熟和深刻理解,刻畫齣瞭一個精妙入微的艾略特形象。他猶如詹姆斯筆下的人物,在記憶與欲望、世俗幸福與更純淨的精神世界間徘徊撕扯。"——角榖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紐約時報》
"一部深邃、細膩、復雜的傑作。貫穿全書的是一個飽受摺磨又毫不妥協的形象:他有著清教徒式的剋己,在一個相對主義盛行的世俗化時代裏平庸地度過一生的圖景令他恐懼。他奮力前行,覺察著那'平庸的人無法感知的顫栗'。"——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紐約時報》
【作者】
林德爾·戈登 Lyndall Gordon
1941年生於南非開普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文學博士,以羅德學者身份前往牛津大學做,現為牛津大學聖希爾達學院資深研究員。
【譯者】
許小凡,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講師,英國諾丁漢大學英語文學博士。
完美未能降臨於他,他於是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永恒相繼的後代,讓他們擁有完美的人生。
評分終於讀完瞭。親眼看到瞭動蕩的靈魂深壑裏緩慢生長齣風景的全過程。贊美譯者。謝謝編輯贈書,期待譯後記彆冊以及後續作傢傳記係列。
評分書寫得很好,不過看完反而更多地想瞭解譯者。本書譯文再次證明,最好的現代漢語齣現在翻譯文學裏。這樣的譯者和譯著有力地維護瞭漢語語言文字的尊嚴,也體現瞭其理想狀態下應有的水準和質地。
評分這本書的每一句都值得大聲讀齣來。不完美的一生,大概纔是完美的,因為艾略特想象過完美的樣子。
評分“艾略特一生的行跡至多為他獨立發聲的作品作瞭注腳。……在艾略特這裏,寫作不是人生的衍生物;相反,有瞭作品,人生便成為它的枝節。” 厚重的學術性傳記,幾乎沒有一個字浪費在煽情或八卦上,值得反復讀。
文/许小凡 一、“每首诗都是一则墓志铭” 1951年,牛津大学的文学评论季刊《批评》(Essays in Criticism)创刊。在1968年重印结集的合订本中,这本创刊号收录了一篇新的编者序,披露了与诗人艾略特有关的一桩公案。1910年,不到二十二岁的汤姆·艾略特从哈佛毕业后来到巴黎追寻...
評分 評分文/许小凡 一、“每首诗都是一则墓志铭” 1951年,牛津大学的文学评论季刊《批评》(Essays in Criticism)创刊。在1968年重印结集的合订本中,这本创刊号收录了一篇新的编者序,披露了与诗人艾略特有关的一桩公案。1910年,不到二十二岁的汤姆·艾略特从哈佛毕业后来到巴黎追寻...
評分早就借了《荒原》,图书馆催还这本传记,就趁机翻完了。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分裂的人。生于狂放的“新世界”,却几乎众生都飘荡于拘谨的英格兰。幼时在海岸边聆听到的潮汐之间的宁静,似乎给予他某种神启,使得他终身都在追寻着永恒。但是哪怕哈佛和牛津的哲学学习都无法告诉...
評分T. S. 艾略特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