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文化研究 戴锦华 文化 思想史 中国 电影 艺术史 近代史
发表于2024-06-14
隐形书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勾勒当代中国文化地形图,冲破文化镜城的种种幻象。著名文化研究学者、电影学者戴锦华教授经典代表作。
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无疑成了中国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在流光溢彩、盛世繁华的表象下,是远为深刻的隐形书写。凸显这隐形字样,在新的坐标中勾勒一幅当代文化的地形图,并拒绝陷落于90年代的文化镜城之中,是一个文化研究者的必然选择。本书对盛行于90年代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对于今天的读者了解新时期中国文化的源头与流脉,具有重要的指证意义。
戴锦华,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1年,自1993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电影、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中文专著《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
大概是因为这是戴爷成书较早的一本著作,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虽然仍惊讶于其对理论操练的信手拈来,但在重复的理论术语(以镜城、幻影最为频繁)背后也能见出彼时的稚嫩(远不如后期著作对语言风格的高度打磨,虽然依旧繁复缠绕)。但正如书中所言:“这样一份尝试勾勒文化地形图的努力,或许同样是一种虚妄,至少是一种自不量力。但是,于我,这是一份别无选择。” 这样一份关于90年代大众文化的书写尝试和努力依然是勇气可嘉的,许多观点依然犀利:① 大众文化如何落地中国:“大众”一词在中国的历史“正义性”,名为大众实为小众的大众文化。② 对于共用空间的提法,此间权力关系如何以不自觉的方式自觉地共谋;③ 媒介和资本成为新的权力;④ 年代断裂法复现的意义;⑤ 知识分子所呼唤的东西最终消灭了知识分子;⑥ “无名”的阶级现实。
评分表述太过佶屈聱牙。但毕竟给了我最近内心困惑一些提示,我景仰,我感谢。
评分刷新了很多认知,似乎对八九十年的文化现象有了些了解,文化研究的批判姿态很酷,被打脸多次,很多文青(包括自己)潜在的优越感和小资情结都是一种被操控而不自由的表现啊。文章承载量大,但词语繁复了些,几个关键词反复提,不同方式重提,但无论如何有这样的书很好很好。 跑回来打五星。2019.1.6
评分戴爷操作概念的功力往往容易让读者晕头转向并误以为这是问题的全貌,但反过来读她写的东西,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学会对她的行文说不,认清迷人的论述并不可能一览无余,但却能提供足够多样的切入点
评分我的妈,戴锦华和程巍比差太远了吧,太曲折了 绪论挺好,但作为文化研究的一个要义,戴并不懂经济,所以只能用反复用“镜城”“复杂”这种词来和稀泥,而看不到其内在逻辑 谁能把吴晓波和戴锦华结合一下啊
如果说戴老师不用“如果说...那么...”这个句式造句,那么这篇文章还剩什么?哈哈哈哈哈哈! 这是一本关于九十年代文化现象研究与批判的书 ,作者以“文化镜像”命名九十年代纷繁复杂的乱像。以知识分子、官方和大众三者之间的角力互动为主线,并深挖三者背后的推动力:知识分...
评分首先安利:GQ Talk | 对话戴锦华:我更关心真实有效的社会思考,而非有辨识度的立场(https://mp.weixin.qq.com/s/5fYtZtjUGZQZ0uVQWaU-1g) 绪论:文化地形图及其他 理论旅行与现实观照 文化研究之于中国,仍可为其勾勒出一条西方理论的旅行线路:英国(伯明翰学派,对工人阶...
评分透过一个文本的解读可以看见一个完整的历史,实际上,形成一种完整的历史风貌是非常难的,即使学者也是这样,九十年代是知识分子的理想崩解的年代,这不是对知识分子的否定和压抑的开端,也不是终局,它只是一个中间环节罢了,且不要说戴锦华陷入知识分子主义的窠臼,它无非是...
评分如果说戴老师不用“如果说...那么...”这个句式造句,那么这篇文章还剩什么?哈哈哈哈哈哈! 这是一本关于九十年代文化现象研究与批判的书 ,作者以“文化镜像”命名九十年代纷繁复杂的乱像。以知识分子、官方和大众三者之间的角力互动为主线,并深挖三者背后的推动力:知识分...
评分读了戴锦华女士《挪用与遮蔽》一文,深有感触。 89年之后,经济浪潮不可一世地席卷而来,娱乐大众化欣欣向荣势不可挡,传统意识落花流水体无完肤,所有的神圣都被颠覆,崇高都被打败,正统都被调侃,曾经大一统的社会形态迅速地分崩离析灰飞烟灭。 是的,眼下是一个滑稽的时代...
隐形书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