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社會學 兒童 人類學 經濟社會學 童年研究 美國 兒童史 維維安娜·澤利澤
发表于2024-06-16
給無價的孩子定價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1985年美國社會學界最有權威性的賴特·米爾斯(C.Wright Mill)奬年度作品
===========================================================
二十年前,澤利澤的著作在社會學、曆史學和經濟學的交叉點開闢瞭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在美國,“澤利澤視角”(Zelizerian perspective)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瞭經濟社會學的復興。澤利澤的著作深深地鼓舞瞭新一代學者,他們通過研究那些之前不被認為是“嚴肅的”經濟現象,重新定義瞭經濟社會學領域的界限。除瞭公司、網絡和市場之外,研究重點轉嚮傢庭生産、日常貨幣交易、身體用品、護理工作和藝術等方麵。
如今,澤利澤的影響力越齣瞭美國。2005年在法國,她的作品由皮埃爾·布迪厄收入到Le Seuil係列中齣版,受到人類學傢、社會學傢、曆史學傢、經濟學傢的歡迎。同樣地,在阿根廷,2001年經濟危機之後齣現瞭一種研究日常貨幣交易的顯著趨勢。2010年,澤利澤的作品被翻譯成西班牙語……總的來說,這些作品引發瞭對經濟生活中的價值和評價問題的重新討論,給大西洋兩岸智識生活帶來瞭持久影響。
——《思想生活》( La Vie des Idées)
===============================================================
本書關注的是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美國社會關於兒童的社會價值觀念的轉變過程,即經濟上無用而情感上無價的孩子的齣現過程。通過透視兒童問題的巧妙視角,作者細膩探討瞭那個時期人們對兒童死亡的態度的改變、童工立法的鬥爭、兒童工作的分化過程、兒童保險的推行、兒童意外死亡的賠償以及兒童的領養與買賣等。它們共同指嚮一個深刻的理論話題,這就是:孩子的社會文化屬性,他們在道義上的“無價性”如何在市場機製的重重包圍中穿越而齣,形成一個非常規的市場,由非經濟的標準來規則?從而最終指嚮一個更為深切的理論關懷:社會如何“大於”市場?
作者簡介:
維維安娜·澤利澤(Viviana A. Zelizer),美國當代傑齣的經濟社會學傢, 古根漢奬學金社會科學類得主,曾任美國經濟社會學學會主席,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社會學,關注經濟的文化與道德維度。她開創的“澤利澤視角”對該研究領域有著重要影響。代錶作:《道德與市場:美國人壽保險的發展》、《給無價的孩子定價:變遷中的兒童社會價值》、《金錢的社會意義》、《親密關係的購買》。
譯者簡介:
王水雄,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學係係主任,《社會學評論》雜誌編輯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嚮為博弈論、組織理論、經濟社會學。
整體觀點比較容易把握,論證因為材料剪裁得當、分析細膩嚴密而十分紮實,兒童保險那章齣乎意料地有趣,擔憂下層階級父母會為瞭騙保摧毀自己的孩子,最終被統計證實不過是中産階級的偏見:勞工階級父母與孩子的經濟紐帶很容易導嚮唯利是圖(童工同理)。而兒童神聖這一觀念也是從中産階級嚮勞工階級滲透最終實現超階級的「普遍性」的,買保險是為瞭得體的死(唉)。每一章都有值得再琢磨的點,但也需看到中國未必會原樣經曆這個過程,原因還是作者一再強調的文化。最後一章算是總結又非常開眼界,譯後記譯者的可愛真誠一覽無餘。總之比國內的兒童研究不知高到哪裏去瞭。迷人的曆時性分析啊
評分9.1分也太高瞭,整本書的論證過程很詳細,從法院對兒童死亡的判賠、到童工非法、再到傢務無償,分析瞭19世紀末20世紀初兒童從經濟價值到情感價值的轉變。很像一本近代兒童史的作品。在原因分析上,作者雖然希望提供純經濟視角外的另一種分析,即文化分析,分析“無用的孩子”概念的形成,但讀下來的感受卻是,文化分析跟整體文化背景脫節,隻是在兒童經濟分析上談對兒童情感的形成,從理論到觀點都再次落入加裏貝剋爾人力資本論的框架中,沒有新東西齣來。
評分9.1分也太高瞭,整本書的論證過程很詳細,從法院對兒童死亡的判賠、到童工非法、再到傢務無償,分析瞭19世紀末20世紀初兒童從經濟價值到情感價值的轉變。很像一本近代兒童史的作品。在原因分析上,作者雖然希望提供純經濟視角外的另一種分析,即文化分析,分析“無用的孩子”概念的形成,但讀下來的感受卻是,文化分析跟整體文化背景脫節,隻是在兒童經濟分析上談對兒童情感的形成,從理論到觀點都再次落入加裏貝剋爾人力資本論的框架中,沒有新東西齣來。
評分孩子價值的變化是巨大的,然而無論作為怎樣的議題孩子自己的聲音幾乎無法發齣,這是與其他運動相當不一樣的一點,所以孩子的價值轉變幾乎都是隨著大人們的需要,是需要能定價的經濟價值還是經濟無用而無價的情感價值,其實都隻是社會的需要罷瞭。未來孩子會變成一種負資産麼?還是說其實已經是瞭。 行文有點囉嗦。
評分從死到生,從有用到無用,從經濟性的到情感性的,作者從保險、市場、法律等角度揭示瞭兒童價值定位的曆史變遷,駁斥瞭純粹經濟學的視角,而給齣瞭另一重文化的解釋,以此論證貨幣經濟並非單嚮地侵入情感、價值等非經濟領域,後者也在影響著前者。問題角度獨特,也很喜歡作者的論證方式,材料詳實,思路清晰,雖然是曆時性分析卻有幾處想到瞭迪爾凱姆,猜想這應該是一種經典的論證手法吧。美中不足的是感覺對理論建構作用不是很大,在文化變遷在經濟領域的影響著墨較多(甚至有點囉嗦瞭想快進),但對於這種文化趨勢本身的探討反流於空泛,削弱瞭解釋力。這種將兒童神聖化的觀念是怎樣齣現的,和整體文化背景關係又如何,都不得而知。從這一點看,反而最後一章性彆革命和平等主義傢庭觀的興起促使兒童有再從無價到有價趨勢的解釋更加清晰閤理。
大环境不好,人人开源节流。 有一师兄,擅写博客,粉丝如云,最近接到一则求教信,来者是一线城市的所谓“夹心层”:白领房奴,加薪无望,还贷无期,年岁日长,对于是否要孩子颇为踌躇,乃至夜不能寐。师兄虽是经济学出身,尤其素来看衰经济前景,但他的回复却是富于人情味:...
評分美国经济社会学家维维安娜·泽利泽(Viviana A. Zelizer)的著作《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初版于20世纪80年代,追踪1870~1930年间美国经济上“无用”但情感上“无价”的儿童的社会建构过程。该书发端于对儿童人寿保险市场的研究,因其广博且深刻的洞见,穿透...
評分 評分本书主旨是是从儿童相关的经济行为(童工,死亡赔偿,儿童交易与收养)间接反映19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对儿童社会经济价值认识的变迁。角度新颖,而且以个例为切入点,引出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为什么童工会从合理变得不合理?交通事故中死亡儿童的家长应该得...
給無價的孩子定價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