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社会学 传播学 历史 文化研究 集体记忆 南京大屠杀 记忆研究 记忆
发表于2024-06-14
记忆的纹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作为国内第一本研究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著作,本书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杀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
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线上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
本书虽以“媒介”为核心,但并不流于对静态“文本”和“符号”的考察,而是力图揭示创伤叙事的生产和再生产,媒介纪念空间的生成,以及媒介舞台上记忆之所的记忆实践。
李红涛(1980- ),黑龙江牡丹江人。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2010),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国际文化和社会思想研究所副教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院研究院。研究领域包括媒体与集体记忆、媒介社会学、国际传播等。出版译著两部,在The China Quarterly, Media, Culture &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Ai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及《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期刊发表20余篇论文。
黄顺铭(1973- ),重庆人。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201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媒介与记忆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员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媒介与集体记忆、荣誉社会学、新闻社学会等。出版专著《加冕:新闻评奖制度与实践》,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
李老师和黄老师的大作,汇集了两位老师近几年关于媒体与南京大屠杀的一系列研究。全书希望在逻辑上贯通各个章节,使其不至于成为结构松散的“论文集”,而且之前已经发表的主体部分几章也有较大改动。在媒体记忆研究领域,两位老师走在了国内学界的最前沿。非要说缺点的话,本书多为个案脉络描述,而理论建构和思辨讨论稍显不足。
评分以媒介为中心考察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演化。对《人民日报》耻化叙事、纪念馆数字标识,维基百科记忆竞争的分析,比较不错。每章开头的理论炫技,扣一星。
评分其实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结项原来是这样的写的。又是这样出版的。传播学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诞生在现代大学制度之后对吧。 以为能找到zjh的豆瓣,可惜并没有。
评分算是在仇日情绪的熏陶教育下长大的,小时候的电视剧,电影,课文,爱国主义教育到公祭日成立到亲自拜访纪念馆……应该见证了这份集体创伤记忆建立的过程一部分。我想真正的爱国教育,最后一步应为摆脱被刻意塞在心中的认知和记忆的挟持,理性对待历史,真诚维护内心的准则。
评分真的非常棒,南京大屠杀的东西我看不下去,太沉重了,但是这个研究从传媒学角度分析了南京大屠杀的记忆,这书三点好,第一敢说话,第二理论比较扎实,第三资料也非常丰富,数量和类型,那个维基百科的研究,我感觉挺喜欢的。
李洪涛、黄顺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本书聚焦的问题: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分析框架,试图理解在各类媒介场景和媒介生产过程与表意实践中,南京大屠杀如何被中介化、被表征并被建构为文化创伤,创伤记忆又如何被再生产出来。 第一章:绪论: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评分《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是一本关于一段不能忘却历史的记忆之书,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李红涛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黄顺铭联袂讲述;它也是一个多个叙述维度交织而成的记忆文本,由传统大众媒介、赛博空间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合力打造...
评分《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是一本关于一段不能忘却历史的记忆之书,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李红涛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黄顺铭联袂讲述;它也是一个多个叙述维度交织而成的记忆文本,由传统大众媒介、赛博空间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合力打造...
评分在当今中国,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上至暮年老人,下至幼小儿童所人人皆知的历史事件。不只如此,各种影视文学作品和媒体的相关报道,还在持续不断地为社会公众强化这一历史记忆。仅仅最近十年而言,围绕这一题材,就有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和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等多...
评分李洪涛、黄顺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本书聚焦的问题: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分析框架,试图理解在各类媒介场景和媒介生产过程与表意实践中,南京大屠杀如何被中介化、被表征并被建构为文化创伤,创伤记忆又如何被再生产出来。 第一章:绪论: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记忆的纹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