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蔡翔 文学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文学 社会主义文学 当代中国 近现代史 现代性
发表于2024-06-14
革命·叙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内容简介:
本书从国家和地方、英雄和传奇、动员结构、艺术个性、劳动等不同方面对1949—1966年期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想象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讨论,试图打通文本内部及外部,使文学重回公共领域;作者在强调中国革命正当性的同时,并没有刻意回避无理性的一面,而是严肃讨论这一正当性如何或因何生产出了它的无理性,这一讨论也使本书进入了现代性的核心部分。本书讨论了50—70年代社会实践的危机以及危机的克服,为进入1980年代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本书已出版英文版(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16年)和俄文版(俄罗斯东方出版社,15年),学术影响很大。
曾任《上海文学》杂志社执行副主编,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何谓文学本身》等。
文字不灵动也许是他(左派)的一个特点。“在文学性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政治性,或者说政治性本身就构成了文学性。”
评分不太好,比较散漫的二手知识,还比不上李扬那本呢。有人评价戴锦华说“读这样的书就是为了不要写出这样的文章”,那我觉得这评价也可以放在这本(或者更多本)书上。
评分社会主义的想象与实践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对理解当下有效?二十世纪的经验如何对“十九世纪”的问题起作用?历史研究最大的问题或许就在于理解了历史以后,我们如何理解当下,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评分是一本很有分量的书。结语最后一句是本文的核心,也是众所周知的一个道理:“在文学性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政治性,或者说政治性本身就构成了文学性。”能把如此简明的一个论点用系统性的论述建构出来,实属不易。每一章都是一个专题,章节小结对读者非常友好。读的最精也是启发最大的是导论部分。充分展现了作者提出问题的意识和理论知识储备。本书最核心的问题在于,“革命之后”也就是建国后的前十七年里,社会主义是如何创造了危机,如何克服这些危机,这一过程又将“革命中国”引向何处。其中不乏洞见,不过流于表面没有深挖的地方大有存在,这种不足尤其体现在正文展开论述的部分。这说明作者过于看重理论层面的解释和建构,而没有真正落地,由于涉及专题庞杂,诸多论证都没能充分展开,每个专题的核心要义都依稀可见文学史的既有成果,突破性不足。
评分『一方面我们必须认真总结中国革命成功的经验形态,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对社会主义进行一种危机化的处理,这一处理既设计社会主义的生产装置,也涉及到对这一危机的克服以及克服的资源。』部分地方还是蛮有启发的,就是这让人一言难尽的文笔啊...感觉新左的文学批评文笔太绕了,难怪王彬彬吐槽多次
学术的书,字字句句都是文本分析,在文学和社会政治之间构置起互文关系,以十七年文学为分析对象,讲述1949-1966年间“革命之后”的故事,从文本的裂隙中,描述社会主义的“生产装置”,透视其中的各种矛盾,以及压抑矛盾的正当性生产中,又如何生产出了无理性,结合历...
评分蔡翔在他的新书《革命/叙述》导言中谈到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尤其是土改阶段)的“暴力”问题。对于当前一种出于人道主义的有关“暴力”的道德批判,他针锋相对地说: 当批评者面对反抗者的暴力时,“人道主义”总是适时地出现;可是,当他们面对压迫者的暴力时,要么充耳不闻...
评分蔡翔老师这本书写得比较细致,可以说既是一本文学研究著作,更是对60年代人自身体验的书写,值得精读。 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文学青年”出现的讨论。20世纪中国,举凡“五四”“抗战”“建国初”一直到80年代,社会一旦发生变动,“文学青年”就应唤而生,实在...
评分蔡翔在他的新书《革命/叙述》导言中谈到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尤其是土改阶段)的“暴力”问题。对于当前一种出于人道主义的有关“暴力”的道德批判,他针锋相对地说: 当批评者面对反抗者的暴力时,“人道主义”总是适时地出现;可是,当他们面对压迫者的暴力时,要么充耳不闻...
评分最初接触到“十七年文学”这一概念,是通过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尽管作者文笔十分克制,我仍然对书中描述的“政治对文学的摧残”感到愤怒,几欲弃书,但最终还是读完了此书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文学”的部分。洪子诚先生“一体化”的叙述,更使我对这一时期的文学深...
革命·叙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