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曆史 民族史 姚大力 民族認同 思想史 中國研究 古代史 中國史上的族群及國傢認同
发表于2024-06-22
追尋“我們”的根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收入此書的文章共分為四組。第一組凡七篇,泛論中國曆史上的族群認同、國傢認同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第二組的五篇,主要聚焦於如何認識曆史上的各少數民族對中國曆史與文化的積極貢獻。第三組由五篇構成,以濛古帝國、元朝,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為討論主題。納入最後一組的四篇論文,則分彆考察族群認同在迴族、滿族形成和鮮卑拓跋部早期曆史的書寫之中的作用問題。
姚大力,復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1975年畢業於昆明師範學院(今雲南師範大學)史地係。198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研究生院,並獲曆史學博士學位。1987年至1997年任教於南京大學曆史係,曾任南京大學曆史係主任(1987年至1991年)。1993年至1995年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和東亞語言文學係當訪問學者。1997年調至復旦大學工作。先後發錶專題論文三十餘篇,著有《北方民族史十論》、《濛元製度與政治文化》、《司馬遷和他的<史記>》、《讀史的智慧》等,並參加瞭韓儒林主編的《元朝史》、由陳得芝擔任分捲主編的《中國通史》 “中古時代·元時期”的寫作,此外還主編《清華元史》輯刊。
中國古代的民族認同與國傢認同(如果古代真有這種意識和概念的話),恐怕永遠也不會有人說清楚,即使是葛兆光姚大力這個層次的學者
評分曆史招人煩的理由和金錢一緻,多數時候祂們足夠愚蠢、陰冷、殘忍,而我們卻絕對離不開祂。一者定義我們的所在源起,一者定義我們的存在秩序。
評分中國古代的民族認同與國傢認同(如果古代真有這種意識和概念的話),恐怕永遠也不會有人說清楚,即使是葛兆光姚大力這個層次的學者
評分基本上的觀點是中國的民族問題要采取文化多元的方式,自治區的方式是有效且必要的。民族主義需要區分三種類型,英國、法國與德俄三種,不能夠一概而論。民族早已形成,但是民族認同語民族構建是很依賴民族主義的傳播。最為精彩的是幾篇書評和最後對民族形成、認同的研究,其餘部分的觀點經常重復齣現,有湊字數的嫌疑,可以簡化三分之一以上。整本書可以看作是對美國中國學派研究比較溫和的迴應,沒有過多犀利的語言,相關評述也比較中肯。
評分嚮曆史找尋現實解決之道,無外乎今天的政策太糟糕而曆史的智慧很高明。從姚教授的文章中讀到嚮(濛元-滿清)傳統尋找智慧的傾嚮,大概不算誤讀。但姚教授又絕不是缺乏現代意識的曆史學傢,相反他贊同格林菲爾德所說的「英國式民族主義」,即主權在民,保障疆域內不同身份的人民都享有基本平等和自由。但如果拋開民族視角來看,這種民族主義與對民主化的追求並無二緻。因此,與其說姚教授的主張是基於曆史視角的建言與獻策,不如說是一個自由多元主義者的無奈與瞻望。
大部分篇目都不错,但因为是集子,核心观点——中国的两种建构模式,外儒内法的专制帝国和内亚边疆帝国的论述重复太多。 除此之外,对元朝是否中国的论证感觉不够有力。按照作者的观点,元朝大部分领土、人口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今日中国域内,以及元朝统治集团族裔属...
評分 評分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8/03/19/%e8%bf%bd%e5%af%bb%e6%88%91%e4%bb%ac%e7%9a%84%e6%a0%b9%e6%ba%90/ 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史上的族群及国家认同 姚大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1-1/69.00 子扉我 2018年春 申城西楼 原载季风书园微信2018年3月20日
評分追尋“我們”的根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