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藝術史 清史 明清史 圖像 曆史 新清史 馬雅貞 海外中國研究
发表于2024-07-22
刻畫戰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本書結閤藝術史與文化史,以長期以來位處中國畫史與正史邊緣地帶之戰勛圖繪為中心,討論清朝的尚武文化。書中勾勒瞭明清戰勛圖像從個人事跡到帝國武功的發展軌跡——從明代流行的個人勛跡圖、皇太極時製作的“太祖實錄圖”、康熙朝的武勛文化,到乾隆朝建構帝國戰圖的曆程;論證瞭明代官員盛行的視覺文化,在清朝皇權的統治下被轉化收編,到乾隆朝最終建立起“文武雙全”的文化霸權之過程。
馬雅貞(Ma Ya-then),颱灣清華大學曆史研究所副教授。2007年獲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2013~2014年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研究興趣以明清地方藝文和宮廷圖繪為主。發錶論文見於《新史學》、《故宮學術季刊》、《漢學研究》、《明代研究》、《清華學報》、《颱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等。
特彆的觀察角度。而且資料和圖片都非常詳備,一步步的推導言之成理。
評分腦補部分多瞭點,新文化史害人不淺呐!文化霸權這個東西,除考慮如何建構之外,更多的還是要注意到社會各階層、各族群的接受情況,即“接受史”、“在地化”。相比之下,法國大革命史研究則要深刻得多,比如拿破侖留下的凱鏇門與旺多姆圓柱。在作者筆下,我並未看到這一係列的戰勛圖畫究竟多大程度上塑造瞭各族群的國傢認同感,甚至在漢族知識分子中也影響有限,更近似於帝王自我陶醉的玩物。作者如果要修改,可以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知識分子對此的關注與議論,尤其是不同階層與族群。接受永遠比創建重要。
評分題材太偏狹
評分探討視覺文化在建構“武勛”政治文化中的作用。作者拉齣瞭明代勛跡圖(消費性視覺文化用以宣示精英身份,盡管技法與題材都不具區分性)在東北亞戰爭環境中傳播,皇太極繪製太祖實錄圖宣示滿洲統胤,康熙朝宮廷儀式圖迴避皇太極之跳脫並調和漢地傳統禮儀,乾隆朝題材、技法、錶現對象(個人or敘事)、印刷(銅版畫)、展示空間(紫光閣)之登峰造極的四段論。最後指齣平定準迴得勝圖之地位因乾隆後期國勢衰落而被不斷抬升,是為清朝武功極盛之符號。全書大部分篇幅用於解說圖的內容及若乾特徵性元素的齣入,配瞭精美的插圖,閱讀體驗甚佳,但沒有考察接受/觀賞之體驗,未免仍流於“從勝利走嚮更大勝利”的單嚮度之譏。關於皇太極到康熙的轉變論述薄弱——在稽典未為風尚的時代,斷裂性不一定是主觀的。
評分有觀點處甚少,作者提齣瞭假說,找到很多材料,但是沒有一個完整的邏輯。圖像在政治程序中的作用是具備的,但這種圖像究竟是主觀還是無意的,難以界定,作者也無意於此。更重要的是,如何區彆圖像傳播中的商業、道統與政治等不同的目的與效果類型,也被忽略瞭。整體來說,味如雞肋。
引言:清朝《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铜版画,纪念了乾隆朝在1753-1759年间平定天山南北路的大规模战役。其制作过程十分特别,是由郎世宁等四位西洋传教士在北京起稿,于1765年送至法国艺术学院制版印刷,最后运回北京,在帝国内进行展示的。 与乾隆朝其他宫廷绘画比起来,《得...
評分 評分 評分引言:清朝《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铜版画,纪念了乾隆朝在1753-1759年间平定天山南北路的大规模战役。其制作过程十分特别,是由郎世宁等四位西洋传教士在北京起稿,于1765年送至法国艺术学院制版印刷,最后运回北京,在帝国内进行展示的。 与乾隆朝其他宫廷绘画比起来,《得...
評分刻畫戰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