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张允和 文化 散文 自传 合肥张家 昆曲 随笔 回忆录
发表于2024-06-22
曲终人不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九如巷张家二姐的人生自述
艰难中不失优雅风度,平淡中尽显大家气质
……………………………………………………
她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中的二姐,是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的夫人;
她曾是30年代上海杂志的封面女郎,后来却成为北京昆曲研习社的社长;
她曾在南京《中央日报》上提 倡“女人不是花”,中年却不得不成为一名“家庭妇女”……
………………………………………………………………
有人说,她是“最后的闺秀”,又是“五四”后的新女性;
她服膺“五四”,致力启蒙,继承传统,追求现代……
……………………………………………………
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
……………………………………………………
她与周有光有着“流水式的恋爱”和“举杯齐眉的婚姻”;
她的“半个字的电报”成就了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清佳话;
她86岁还不服老,学会用电脑;
她办的一份家庭小刊物,却引得大出版家范用先生也“吃醋”……
…………………………………………………………
本书是“最后的闺秀”张允和在88岁时完成的处女作,
也是她唯一一本完整的个人自传体随笔。
全书选录68幅珍贵照片。
张允和(1909年7月25日-2002年8月14日),安徽合肥人,自小随父生长于苏州,曾祖为晚清重臣、淮军将领张树声。父亲是近代教育家张冀牖,母亲是昆曲研究家陆英。允和是“张家十姐弟”中的“二姐”,是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又与元和(昆曲名伶顾传玠的夫人)、兆和(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夫人)、充和(美国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被海内外并称为“合肥四姊妹”。允和1932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结婚后随周有光留学日本、游历美欧。新中国成立后,曾为高中历史老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编辑,1952年“打老虎”运动后离职。1956年参加俞平伯主持的北京昆曲研习社,编辑《社讯》并演出昆曲剧目。八十六岁时续办家庭刊物《水》杂志,凝聚亲情,互通声气。晚年出版《最后的闺秀》《浪花集》《多情人不老》《昆曲日记》《曲终人不散》等多部作品,风行海内外。
那阵子连着看了好多张家四姐妹的书 真是喜欢这一大家子的故事 每个姑娘都那么美而好 这本是二姐写的 特别暖
评分斯人已逝
评分读过二姐另外一本《昆曲日记》,总觉得……内容上重复的地方很多,像小白兔啊做媒啊看戏啊_(:3 」∠ )_三星半吧。现在对她爸兴趣更大(`・ω・´)ゞ
评分感慨一下投胎技术,生在那个年代的张家,没有张爱玲家复杂的家庭环境,父母开明,衣食不愁,可以从容自在地“生长”。二姐真~美,又飒又秀,南方灵气尽显。
评分特别喜欢张充和和周有光的感情段落。周有光为充和最后写的那段,真是客观公允,极致的有光风格(太刻板,我不喜欢)。可和张充和写到周有光的那些细微和感动放在一起比,一个细致和缓,一个活泼果决,真是极配!到后面老奶奶写儿孙的段落,读来就毫无共鸣,不喜欢了。
名家名作,少有的精致装帧,没有什么好挑剔的了
评分用了小半个下午带小半个上午的时间,算是一口气读完了《曲终人不散——张允和自述文录》,没有读完许多书之后的疲劳或者惘然若失,只感觉到宁静的喜悦,那种喜悦是一种生命的大欢喜,并非排山倒海而来,却充塞着整颗心。 张允和先生的文字流畅素朴,纯真浪漫,用“清水...
评分书中有一篇《不须曲》中写:我们不敢唱昆曲,连笛子都没有人敢吹,已经有十四个年头了,时间是1978年。初看时疑惑,怎么会不敢呢?敢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又看允和的《昆曲日记》其中时间分为了两段1956-1959和1979-1985,中间有二十年空缺,正好包含了那所谓“不敢”的十四...
评分张允和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中的“二姐”。四姐妹分别是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名字里都带有“两条腿”。感觉张允和也是四姐妹中最美的一位。张家是与李鸿章家族齐名的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名门望族。张允和的父亲张武龄是一位受新思想影响的教育家,与蔡元培、蒋梦麟等当时许...
评分书中有一篇《不须曲》中写:我们不敢唱昆曲,连笛子都没有人敢吹,已经有十四个年头了,时间是1978年。初看时疑惑,怎么会不敢呢?敢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又看允和的《昆曲日记》其中时间分为了两段1956-1959和1979-1985,中间有二十年空缺,正好包含了那所谓“不敢”的十四...
曲终人不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