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美国 文学 伊朗 阿扎尔·纳菲西 外国文学 自由 非虚构文学 极权
发表于2024-06-16
想象共和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在想象共和国里,所有理所应当的东西都可能会被颠覆
——————————
“远在世界划分国家与民族之前,我心里就有一个想象共和国,我可以轻而易举地逃往那里,躲开支配着我人间生活的恼人规矩。”
阿扎尔·纳菲西成年之后才挣脱伊朗的极权阴影,来到美国的自由世界,可是,她却因此发现了一个矛盾的现实:在伊朗的极权社会中,文学被视为禁忌,人们冒着生命危险阅读;但在美国这个注重学有所用的世界里,文学却被挤到了边缘。
在《想象共和国》中,纳菲西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每个人都能抵达的自由国度,这个国度没有政治、宗教、种族或性别的界限,入境的唯一条件,是要拥有一颗敢于想象的心。
——————————
《纽约时报》NO.1畅销书《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作者最新作品
一场关于阅读的阅读,一次颠覆想象的想象
——————————
作者获奖履历:
◆克里斯托弗·戈勃朗基金会国际思想与人文奖
◆东与阿冯尼·弗雷泽人权奖
◆伊丽莎白·安·斯通勇敢女性奖
◆美国移民法律基金会移民杰出成就奖
◆俄克拉何马大学杰出校友奖
◆国际笔会/玛莎奥尔布兰德回忆录奖
◆波斯金狮文学奖
◆独立书商协会年度非虚构作品
◆弗莱德利克·W. 奈斯图书奖
◆拉提菲·亚谢特图书奖
——————————
媒体及名人评价与推荐:
◆
“我被纳菲西反抗且帮助他人反抗的精神所打动,彻底迷住了。她的回忆录包含重要且颇具深度的反思,书中激动人心的故事有关神权政体的灾难、有关思虑、有关自由的严酷考验,以及邂逅伟大文学作品或者启发人心的师长时,所带来的深刻觉悟与快乐。”
——苏珊•桑塔格
◆
“无与伦比的作品……如一条文学的生命之舟游弋在伊朗的海域……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
“举世瞩目……探讨故事所具有的变革力的动人篇章。”
——《纽约时报》
◆
我们都是阿扎尔·纳菲西的想象共和国的公民。没有想象便没有梦想,没有梦想便没有艺术,没有艺术世界就什么都没有了。她的文字十分重要。
——马嘉·莎塔碧(《我在伊朗长大》作者)
◆
“我第一次见到纳菲西,是在德黑兰一所大学的课堂上。她一手拿着一束红色的仿生罂粟花,另一手拿着水仙花,问大家:‘什么是媚俗?’如今,她把那个在课堂上创造出来的闪亮词汇展示了出来,融入位于媚俗和粗鲁最高点的变革之中。在这里,因为詹姆斯、菲茨杰拉德和纳博科夫高喊要反对独裁和压迫,人们开始自我反思。你会被带入一段难以忘怀的文化旅程中去。”
——杰克•赖登(美国公共广播电台主持人)
◆
“如果要归类的话,这本书不仅仅是回忆录,甚至不只是文学批评和社会史……纳菲西创作出了一部探讨文学与人生关系的开创性作品。”
——《出版人周刊》
——————————
“每次读完一本了不起的书,我就将旧的自己抛在了身后。”
——阿扎尔·纳菲西
阿扎尔·纳菲西(Azar Nafisi)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客座教授、对外政策研究院的对话研究项目负责人。曾在伊朗的德黑兰大学、自由伊斯兰大学以及阿拉梅·塔巴塔拜大学教授西方文学。1981年因拒戴头巾,被逐出德黑兰大学。1997年,从伊朗到美国。
纳菲西因《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以阅读来记忆》引发全世界的关注,她获得的奖项包括克里斯托弗·戈勃朗基金会国际思想与人文奖、东与阿冯尼·弗雷泽人权奖、伊丽莎白·安·斯通勇敢女性奖、美国移民法律基金会移民杰出成就奖、俄克拉何马大学杰出校友奖等。蒙特霍里约克学院、斯腾山大学、戈切尔学院、巴德学院以及拿撒勒学院等多个高校均向她授予了荣誉博士学位。
纳菲西的文章广受欢迎,多见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以及《新共和》等著名媒体。著作另有:《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以阅读来记忆》《我所缄默的事:一位叛逆女儿的回忆》《反地域:纳博科夫小说的批评性研究》《比比和绿色的声音》等。
2017年已读040:三星半,这本书延续了《在德黑兰读<洛丽塔>》的主题:我们在小说中探讨的并非现实,而是真相的顿悟。通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巴比特》《心是孤独的猎手》三本书建构美国精神,如同纳菲西自身拒绝僵化的受害者形象一样,她所谓的美国精神也建立于拒绝简单化与概念化的基础之上,毋宁说,她所要呈现的是背离主流传统的、一个更隐秘的美国,以及那个国度之下渺小而温顺的小人物的孤独、抗争与对自由的渴望。和之前的作品一样,纳菲西谈小说绝不只是简单的文艺批评,而更重要的是用虚构作品反观自身,如这本书中自己与友人的流亡体验与对各自命运不休的探索。虽然作者说阅读给予我们的是“真相的还原之美”与“重获想象的第三只眼睛”,但这本书投注的想象常有偏离了小说本身的过度阐释之嫌,有些为己服务的“功利”。
评分序言就已经说完了本书的内容。后面的展开部分水分太重。特别关于哈克贝利那段,叙述杂乱,分析浅薄,毫无价值与可读性。如果能写文论,就不要和抒情散文混一起。如果散文写得好,装饰点金句也就够了,注水真没劲。
评分对什么是真正的美国个人主义(布罗茨基、纳博科夫会认同的那种)的一次完美阐释,对消费主义下贪婪自利的原子化个人主义的批判。应该和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一同列入美国文科教育。想,大学时代若有纳菲西这样的老师(一位标准读者)来教文学课,该有多欢喜。
评分完美回答“在这个时代为什么还要读小说”
评分在宗教信仰可以经过包装在视频上播放并通过社交媒体推送的时代,如何保护自己免受一种操纵文化的影响,保持想象的世界独立于虚假现实存在,是这本书的启示
作者是伊朗人,因为持不同政见而离开祖国,加入美国籍。她的朋友法拉,也因为激进的政治立场而有家难回,有国难投。作者和法拉有一个共同的想象共和国,那是由伟大的美国小说构建的虚拟国度,满足她们对于自由和民主的一切想象。 在专制的伊朗,文学被视为禁忌,阅读被视为危险...
评分很多年以前,我看了法国一档采访伊朗流亡女知识分子的节目,主持人几次把问题引到伊朗极权政治对女性的压迫上,在这样的场合,流亡他国的异见人士通常会迎合西方主流媒体对敌对国度的刻板想象,借此营销自己的受难者形象。然而,她没有接下这个阴冷的政治化话头,以一种独属于...
评分《想象共和国》的作者阿扎尔·纳菲西在伊朗长大,之后去美国留学、任教并最终成为美国公民,在两个天差地别的社会中,她发现,文学始终处于边缘:极权社会中,阅读文学就是犯了思想罪;而在民主社会中,人们似乎觉得文学没有阅读的价值。说来可笑,更了解文学的力量的,竟然是...
评分最终这篇译后记并未收录在书中,经三辉君与译者讨论,还是决定将此文贴在豆瓣与各位书友分享:-D ··· 译后记 文/杨晓琼 初读纳菲西的时候,感觉她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情绪——“少女心”。她有一种时刻准备开始抒情的笔调,且爱写那些纤细、脆弱的时刻。《在德黑兰读〈洛...
评分“来,把你的椅子拖到悬崖边,我给你讲个故事”,我心爱的美国作家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说的这句话,哄骗我读了这么多年小说。 这句话也是伊朗作家阿扎尔·纳菲西念念不忘的魔咒。我钟爱这位永远拥有“少女心”却并不天真的女作家。她是小说的理想读者,小说甚至成为她的某种信...
想象共和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