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传播学 刘海龙 新闻传播学 传播学史 传播思想史 思想史 新闻出版传播 新闻/传播/媒体
发表于2024-07-01
重访灰色地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
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精彩的论文集。回到理论与研究生产的具体语境之下进行探讨,不断破除当下被建构起的诸多人们不假思索地接受的学科神话的过程。
评分最近一直在读他的书,大牛就是大牛,个人觉得他已经超越了他的导师郭庆光教授。思想很新潮,对传统的传播学史进行了思考和探讨,甚至是重新的解构和颠覆。此书有很强的启发性,但是就是此书的行文结构和语言组织需要我们花时间去理解和领悟,否则读起来会很艰难。
评分一部关于传播学学术史的圈点勾画,拾起一些“灰色地带”里模棱两可的学术碎片。可读、易读,授人以渔。传播学研究,如何把应用取向和理论取向较为和谐地勾连(如果可以这样使用这种说法)?如何激发学术的想象力?中国语境下的传播学研究,的确面临着工具理性驱使、理论建构不足的困境。这使得“本土”传播学研究面临着极大挑战。读罢,陷入深思,询问自己,到底想做何种传播学研究,是否真挚地热爱这一门学科,想在理论上有何建树?无法回答,深知自己思辨力不足,方法论不过关,空有决心,最关键的还在于读书太少。
评分在《传播学科的奠定》基础上,又有许多超越,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对思想史的理解、研究方法的讨论上吧。提到N多次胡翼青,果然是好基友。。。
评分传播思想史研究的范本,真问题、重考据、有论争、简洁有力
这是一篇早期的书评文章,由于最近在重读书中的几个章节,因此将书评发表在豆瓣上。 反思与重构是学术史研究得以螺旋发展的莫比乌斯环,刘海龙在著作中对传播研究的元叙事展开剖析,通过考察灰色地带中的典型事件与代表人物对传播学术史进行一定程度的重塑。本评论首先从认知...
评分在导言中,作者提出了全书重要的几个概念,包括“灰色地带”、主流叙事结构和反讽的叙事等。简而言之,作者力图在本书呈现的即是,通过运用反讽的叙事,借以审视所谓传播思想史中间的“灰色地带”,从而证明有关传播思想史的主流叙事结构的“虚伪性”。 作者指出,由于传播研究...
评分对传播学历史中许多刻板印象都重新进行了分析,从所谓的灰色地带入手,来考察传播史中的所谓断裂处是如何延续,发展的,这个视角确实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知识储备。 以及回溯了中国的传播史,从民国开始讲述,复盘了社会学视角的传播学,和78年后以为是新闻学的延伸的传播学各自是...
评分这是一篇早期的书评文章,由于最近在重读书中的几个章节,因此将书评发表在豆瓣上。 反思与重构是学术史研究得以螺旋发展的莫比乌斯环,刘海龙在著作中对传播研究的元叙事展开剖析,通过考察灰色地带中的典型事件与代表人物对传播学术史进行一定程度的重塑。本评论首先从认知...
评分刘海龙老师的《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和记忆》这本书是笔者在图书馆偶然遇到的,从书架上取出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对作者刘海龙的向往让这本小书承载了更多的期待。事实证明,读完之后,这本小书带来了更多的惊喜。 从整体结构来看,本书以中西为线,在西方传播研究...
重访灰色地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