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林海音 中国文学 童年 北京 文学 回忆 故人故事 那一个年代.
发表于2024-06-18
城南旧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女士的成名作,自1960年出版以来,畅销不衰。《城南旧事》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来展现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淡淡哀愁中的浓浓诗意,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被列为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指定书目。
《城南旧事》精装经典版本:它以中青社黑皮书为基础,配有88幅珍贵、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照片,这是“胡同之没”摄影家沈继光历时18年,走遍老胡同大杂院的抢救性记录。林海音子女夏祖焯、夏祖丽也很喜欢这些照片。随书赠送林海音五岁初到北京的照片藏书票。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她原籍台湾,生于日本,长在北京。她的父亲在她12岁时离世,剩下她与母亲一起照顾三位妹妹和两位弟弟。她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成功地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林海音提出“纯文学”的概念,提倡不含政治及商业目的的文学创作。她成立纯文学出版社,创办《纯文学杂志》,发掘鼓励了无数青年作家,写下独树一帜的出版传奇。林海音一生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代表作有《城南旧事》《冬青树》《绿藻与咸蛋》《晓云》《婚姻的故事》等,她说:“我在北京度过的二十五年时间,是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
沈继光,1945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绍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中国铁路文工团高级美术设计师。1987年开始举办个人画展,1992年应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之邀,举办“胡同之没”黑白摄影展,这也成为了他胡同摄影的开端。1997年,应胡絜青、舒乙约请,拍摄了以老舍在北京的生活为题材的专题摄影作品,作品存立于中国现代文学馆老舍陈列室纪念墙。先后出版《老舍的北京》《旧京残片》《老物件》《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等书。
心疼。好看。
评分和林海音的心情相仿,我是多么怀念童年村庄里的那些人那些物和那些事啊,从前慢,小时候的日子过得很慢,那是一天一天都不一样的生活。那时候不知道天高地厚,只是清晰分明地知道村子里是儿时的我所在的世界,村子之外是另一个世界,那是一个完全未知的世界。 小时候的我,透过村子里老人大人小孩他们说的话他们做的事认识这个世界。这里的人,事,物,很大程度上属于自然,富有自然的力量。更多展现的是自然和野生的属性,粗糙又细致,质朴,真实。 村里的农民以春耕秋收,养儿生女为一辈子的奔头,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学到的最可贵的品质就是真实。而现在,已经离童年太遥远,在城市里奔波的我,怀念的就是那份真实。
评分看完书特意去百度了下林女士,照片非常知性。小时候就是充满灵气的孩子...
评分成长与离愁,文字间总能想起小英子那双清澈的眼睛
评分“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返。”没有细心体悟和真情实感,写不出这样动人的文字。这版书排版印刷装帧都不错,适合收藏
读《城南旧事》有了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陌生是因为并没有觉得曾经读过这本书,熟悉源于一些零星的片断开始在大脑闪现,越来越清晰,随着记忆的迫近,发现原来真的曾经读过里面的一些只字片语,更确切的说是《我们看海去》的章节,当然我依然忆不起在何年何时何地读的这一...
评分写北京的书,老舍最正宗,他是地道北京人,胡同里和三教九流一起成长,最熟悉原汁原味的北京。林海音论家世,不算纯正的北京人,父母来自台湾人,说话有浓重的乡音,但林海音3岁到北京,30岁才回到台湾,决定一个人性格命运的重要时间段,留在古都了,这段这种经历她用另一个角...
评分记得很小的时候,在读小学。有天放学回家,电视里是张丰毅还很年轻平滑的一张脸,还有英子水汪汪的大眼睛。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个电影的名字,只记得有草地,有张丰毅低头和英子说话。当时只是害怕地想英子啊千万不要被坏人拐走。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部叫《城南旧事》电影里的镜...
评分因为一首歌,想看一部电影;因为一部电影,想看一本书;因为一本书,想看一位作家的全部作品。人生的快乐不过于此了。 在图书馆偶然看到这本书,毫不犹豫的中断了“一个月阅读村上”的计划,借出来开始读了。没想到短短130页的小说我竟然用了三天时间才...
评分晚上陪女儿学习时选择了《城南旧事》这本书来读。【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因为这句话对这本书有了浓厚的兴趣,好感倍增。一边体会着英子的童年,一边回想着自己的童年。喜欢那篇《我们看海去》,时常会无意识的念叨一句‘我们...
城南旧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