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余英时 历史 文化 思想史 文化史 知识分子 学术专著 中国
发表于2024-06-15
士与中国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士与中国文化》由余英时著,是文史哲学生的必读书,是研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经典书。本书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作者的基本观点是把“士”看作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相对的“未定项”——即承认“士”有社会属性但并非完全不能超越者。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一再地超越自己的限制,则正是凭借着此一“未定项”。本书在修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概论”、“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曾国藩与“士大夫之学”、“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四篇论文。
余英时(1930-),安徽潜山人。香港新亚书院第一届毕业生,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1973年-1975年出任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2006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授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中英文著作数十种。
韦伯那篇比附过甚,在韦伯的框架下站不住脚。
评分韦伯那篇比附过甚,在韦伯的框架下站不住脚。
评分此书重要自不待言,为英时先生研究之一阶段总结,以时间为序,探讨“士”成为中国历史独立之阶层,其思想之坚持与变迁,且与吾国历史文化发生影响;最精彩处还是自精神层面对士阶层的形成和演变做了细致梳理,尤其对彼在几个关键历史阶段的群体自觉和内心自觉的分析;各文详略不一,兼可与《朱熹的历史世界》、《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诸书对照阅读
评分该书的独特视角在于把『士』作为一个群体看待,对其演变做一个梳理,从而交代这一群体作为社会力量所发挥的作用。 对于『士』的原始形态的分析,可以看出余还是处在经典社会学的框架之下,在理论上显得有些过时,但不妨碍其论断,比起前人忽视这一群体,或者是低估这一群体已经好了很多。 其对东汉时期的分析,是典型的关于士大夫政治的分析,从这时开始,『士』的力量开始渗透到庙堂和民间的各个角落,进而与社会发展相交织(方诚峰《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有相关讨论,较为直观)。到了明清时代,『士』呈现出士商合流的面貌,个人理解为是宋代开始的阶级下落的一个必然结果。这一面貌催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影响文化发展。从几个时期的『士』的变化来看,『文化』的概念也不是简单的精神概念了,而是进行了庞大又复杂的外延。
评分余大师思路真是开阔。。就有点奇怪俳优、循吏什么的为啥昙花一现;明清写的是商人,由此亦可见彼时商业之盛而为社会研究之主体了。写汉魏晋的转变最喜欢。宋一章好像在《朱熹的世界》里也出现了,一稿多用啊。。。。末两章有点鸡肋
余英时先生是学贯中西的人,他的附会韦伯的那章固然没能看懂,先秦、两汉、汉晋几章饶是我有一定中国思想史基础,也有很多新的收获。一般来说,士人这个阶层是和教育相关的,在春秋中后期以前,教育是和贵族阶层绑定的,因此春秋以前的士地位的尊崇性一言可知。自孔子以后,贵...
评分(忘了大几了。) 《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 士为低等贵族,贵族和平民的交接点;封建秩序解体(贵族之后因灭国、政争失败等原因降为士、庶,庶民因战功等上升为士人),士人阶层壮大;春秋晚期四民社会成立,士人由最低等贵族变为最高级庶民;士人原在封建秩序中有固定职...
评分自宋以后,士多为皇帝的狗。但是余英时却避而不谈,说什么士魂商才,把注意力从政统下移到民间,说政统致仕也好论务实经商也好,孟子的那句: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余英时先生既然序中已经列为标准所以应当一以贯之。 当今的知识分子真假不一,但是假的多。古时候,...
评分一、叨叨叨 这本书是接在《东晋门阀政治》之后读的。当时为了写《东晋门阀政治》的读书笔记,就去翻了豆瓣和知乎的相关评论,从评论中了解到余英时,又从余英时的各本著作中发现了这本容易入门,题材也感兴趣的书。读《士与中国文化》的初衷还是想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追...
评分一 写这篇读书报告前,先谈谈为什么选这本书作为对象。 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对知识分子这一特殊文化政治群体的兴趣。对知识分子研究的风潮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的佼佼者如李泽厚先生,许纪霖先生都自成一家,尤其是他们对中国近代六代知识分子,可以说深度的剖析了...
士与中国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