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楊奎鬆 知識分子 曆史 中國近現代史 1949前後 思想史 中國 近代史
发表于2024-08-01
忍不住的“關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忍不住的"關懷":1949年前後的書生與政治》內容簡介:對於20世紀中國的知識分子來說,一個最大的曆史悲劇就是,他們是最早投身於救國救民的一群人,自認為最瞭解政治大勢,最後卻在政治場中最不知所措、動輒得咎、受人輕視。
《忍不住的"關懷":1949年前後的書生與政治》討論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學哲學教授張東蓀,長期浸淫於政治活動之中,1949年後曾官居政務院委員;一位是報人王蕓生,擅長政治評論,多年擔任《大公報》主筆;一位是清華教授潘光旦,理科齣身,對政治外行卻一樣曾積極想要為中國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經在不同領域有過齣色錶現,1949年以後卻先後遭遇滑鐵盧,人生事業從此一蹶不振。
楊奎鬆教授不滿足於像過去一樣籠統地發齣質問:為什麼中國大陸的知識分子當年竟會停止思想,集體轉嚮?因為隨著越來越多的私人記錄以及各種報刊、檔案文獻披露齣來,他發現,事情並非那樣簡單。
楊奎鬆,曆史學傢,主要從事中外關係史、中國近現代史等方麵的研究。曾先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現為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紫江特聘教授。
其實我覺得這個題材,可能還是由高華做比較好。因為楊奎鬆是冷硬派史學傢,做的更多的是“抽離”的工夫,這種風格研究革命史最適當,但要深入人物內心世界,剖析其最細微的一言一行,非有“移情”的工夫不可,而這正是高華的特長。
評分書名太爛瞭。這本書的主題就是闢謠,啥張東蓀王蕓生潘光旦都是主動嚮中共靠攏的傢夥,破的就是所謂民國知識分子獨立的神話。
評分搞明白瞭,曆史係的人寫書,大抵是通過那些犄角旮旯的考據,來論證一些不證自明的道理;你想反駁都無從下手。
評分此書還未讀時,就看到史清一篇大作給楊著挑瞭幾十處錯誤,不禁大跌眼鏡。我去瞭5月11日的理想國文化沙龍專場,當時還寫瞭篇很長的講座評論。這兩個因素反而讓我更有興趣讀書瞭。讀過之後,確實看到瞭諸如張東蓀生年1866這樣極明顯的錯誤,但我覺得楊奎鬆的特彆之處還在於他的冷靜態度。看過的論知識分子精神史的書也不少,論者大都情緒激昂而斥責己所惡者,標榜那些"正確"的價值觀,卻恰恰可能脫離瞭曆史語境。因此楊奎鬆的追問是振聾發聵的:如果把我們放到同樣的情形中,我們會怎樣做?他的書沒有答案,純屬拋磚引玉,接下來的事該由我輩繼續擔當。
評分算是翻完瞭。此書通過張東蓀、王雲生及潘光旦三人在解放後的悲劇命運,研究瞭中共當政之後對於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運動。不過,關於三人的敘述隻是三個例證,重點在於書後麵作者的餘論。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劇在於,他們的一切皆以國傢與民族為齣發點,而忽略瞭人自身。這也導緻瞭整個民族的悲劇。
晚清到民国,甚至现在,中国知识分子对政治一直有种忍不住的“关怀”。但1949以后,大陆知识分子却被批为停止思想,集体转向。杨奎松问,“如果陷入同样的政治环境中,西方知识分子又会如何?”http://comment.whb.cn/reping_art/view/31839
評分我觉得这本书大家有空都该读读。硬伤不硬伤的,就别管了,何况既然有人帮忙找了那么多错出来,估计增订本也都改正了。至于学术规范和引文出处不完整的问题,不搞专业研究的还真没必要去纠结。 为啥大家都该读读?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49年后的共和国史,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理...
評分在王芸生与《大公报》这个部分,杨奎松隐去了时任《大公报》党组书记“孟秋江”的名字,有十余处均用“***”代替,引文甚至出现了“关于***同志*****问题的报告”这样奇葩的文字。是何用意? 孟秋江政治上的最高职务只是天津市统战部副部长,远远没有达到为尊者讳的地位。另外...
評分让学术批评回归学术 ——对史清“质疑”一文的公开回应 杨奎松 因人在海外,旅行并会议中,偶然从朋友处得知“史清”在网上公开质疑的文字,过目后马上通过新浪微博首先表明态度:接受批评并诚恳致歉。我的《忍不住的“关怀”》一书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批书印出后即已发现...
評分文/严杰夫 2008年,俄国作家索尔尼仁琴在伦敦逝世。消息传来,国内再次掀起了一股阅读索氏的热潮。正是在“俄罗斯良心”这种巨大的身影下,许多人再一次将视野落到国内知识分子的身上,那个“老问题”再度被提起:中国为什么出不了索尔尼仁琴?面对这个艰难的问题,再加上前几...
忍不住的“關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