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杨奎松 知识分子 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 1949前后 思想史 中国 近代史
发表于2024-06-14
忍不住的“关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内容简介: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最大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最后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杨奎松,历史学家,主要从事中外关系史、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的研究。曾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紫江特聘教授。
杨老师出手,基本素养当然还是不用说的。但总觉得他自己的理论功底其实不够。
评分于史可观,于文太硬。截取三位书生在建国前后的思想改造历程谈关怀,史料厚重近乎冗余,读之不免枯燥,真正涉及care的部分又总感言之未尽。有对以往研究路数的反思,但在着意分析“人的行为及性格”的部分不充分。最有趣者,书生们皆会把和毛见面的场景敷衍成津津乐道的往事,历史由此退回了演义。
评分搞明白了,历史系的人写书,大抵是通过那些犄角旮旯的考据,来论证一些不证自明的道理;你想反驳都无从下手。
评分提出并解答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为什么知识分子在建国后会如此配合改造?本书在归因时追溯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入世传统:当新政权展现出对士人的重视、且满足他们所关切的民族主义诉求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自然就让位于知识分子因“关怀”时事而产生的强烈认同感。
评分杨奎松看似轻易地讲清事实 就不再需要观点 一切都如此自然的发生了 一切都能被我们理解
站立在二十一世纪,置身在越来越开放自由的生活环境,在中西思想潮流交汇的文化大语境下,回望以1949年为标志,中国曾经经历的思想大转折,也许更能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知识分子文化语境和存在现实。杨奎松选择的知识分子,代表了三种个典型,从不用的知识体系,剖开了不同领域知...
评分一、知识分子有没有能力,有没有义务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声音”? 知识分子也是人,他们会有的弱点和问题不比我们少,而且越是把自我植根于精神和观念的人,也就越缺乏处理日常的能力。知识分子的专长在他自己的专业,对政治发声其实是跨界。但是中国自古有学而优则仕,位卑未...
评分戴晴的《在如来佛掌中——张东荪和他的时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买了很久,一直未看,听说杨奎松新出的《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对戴著有所批评,才匆匆翻检一过。 戴晴的文字,一如她过去写梁漱溟、王实味、储...
评分文/严杰夫 2008年,俄国作家索尔尼仁琴在伦敦逝世。消息传来,国内再次掀起了一股阅读索氏的热潮。正是在“俄罗斯良心”这种巨大的身影下,许多人再一次将视野落到国内知识分子的身上,那个“老问题”再度被提起:中国为什么出不了索尔尼仁琴?面对这个艰难的问题,再加上前几...
评分在出差的路上,断断续续地用微信读书读完了杨奎松先生这本书的电子版。这是一个修订版,史清指出的错误促使杨先生做了一次全面校对,所以这些硬伤基本都不存在了。 作者关注的是1949年后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基于现实情境,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流行书写中认为知识分...
忍不住的“关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