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美国 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 文化 文化研究 60年代 历史 MorrisDickstein 迪克斯坦
发表于2024-06-16
伊甸园之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亚美利加,你何时才变得像天使那般模样?
你何时才会脱去身上的衣裳?
你何时才透过坟墓看看自己的尊容?
你何时才不辜负千百万托洛茨基信徒对你的信仰?……
亚美利加,我在孩提时曾信奉共产主义,但我不后悔。
我也从也错过每一次吸大麻的机会。
我日复一日地坐在家中,凝视着斗室里的玫瑰。
——艾伦·金斯堡,《美国》
了解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政治的必读书之一。对那个激情年代及其乌托邦思潮,作者以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视角,在回顾中做了兼具同情心与理性的反思,揭示了隐蔽在喧嚣、愤怒与柔情之下的社会政治现实与个人心理潜流,对“垮掉一代”文化偶像们及其创作的剖析尤其精到。一本优秀的文化评论著作。
——查建英
离开校园近十年,走过多少书店,我却再也没有看到过再版的《伊甸园之门》。斗胆打电话到出版社查询,每次听到的也只是一声满含歉意的“没有”。听着电话里“滴滴”的盲音,我的心里涌动起莫名的惆怅和隐隐的失落。
——读者
新版前言:世纪末的回望。
乌托邦的希望虽然可能落空,却不可能被忘怀。曾在许多伪装下召唤过整整一代的伊甸园之门,仍像卡夫卡的城堡一样在远处闪现,既无法接近,又无法避开。
醉心于激进变革的呼唤或我们自身动机的纯洁始终是有风险的。六十年代某些旷世奇想幼稚得令人瞠目结舌。然而,不知为何,这恰恰是那个十年最吸引人之处。虽然它有时将年轻人引入毒品和暴力,使他们放荡或性乱,但它也造就了一种始终超越其时代的大同和平等的崇高梦想。
莫里斯·迪克斯坦(Morris Dickstein)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耶鲁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纽约城市大学女王学院和研究生院英语教授。著作还有《双重间谍:批评家与社会》、《车行道上的镜子:文学与真实世界》等。
语言的使用真是五花八门
评分一种文学史,最近看不进这种东西了
评分很久很久以前读过,奉为圭皋不过如此。
评分用老学究念课本的口气来讲解如此激情高涨的年代,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评分唯一的收获是金斯堡的那首诗
好吧,我开门见山的跟你说,伙计,为什么一直到如今我们仍然对六十年代念念不忘?只是因为那些永远抽不完的大麻么?不不,你也许不明白那个时代所代表的意义,不光是对现代化美国来说,对从那往后任何时代的青年来说,都是一个标杆。那些对于公共社会最强有力实施着保护的一系...
评分(一)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因为受到理想主义的感召或是乌托邦梦想的蛊惑而不顾一切走上街头的年轻人,当他们逐渐成长,告别青春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组建家庭,成为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和既得利益阶层之时,他们当中还会不会有人依然把自己当年在穷街陋巷上空燃起硝烟...
评分莫里斯·迪克斯坦把1974年1月,鲍勃·迪伦在麦迪逊花园广场的音乐会,看作是60年代结束的标志。他写道:“音乐会接近尾声时,全场到处亮起了火柴和打火机——每个人都为自己的不朽点燃了一支蜡烛——随着迪伦演唱《宛如滚石》,彬彬有礼的人群怀着同代人团结一心的激情向前涌去...
评分【读品】罗豫/文 1959年,金斯堡等年轻的垮掉派诗人在哥伦比亚大学举行诗歌朗诵会时,《伊甸园之门》的作者莫里斯·迪克斯坦正在哥伦比亚大学上二年级。金斯堡声情并茂地朗诵炸弹般的诗句,迪克斯坦却正在城里看莎士比亚的戏。 1968年,艾伦·金斯堡再次回到哥大,和另一位哥...
评分上世纪六十年代,共产主义风起云涌,席卷全球;铁幕落下,火箭升空;二战的创伤逐渐退去,越战的伤痛再度来袭,而冷战的阴云却经久不散。在美国,年轻的总统带来充斥着怀疑的希望。这是叛逆和摇滚的时代。 而我,不过是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时代,催生了Star Trek的乌托邦而...
伊甸园之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