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毛姆 英国文学 随笔 英国 看中国 外国文学 萨默塞特·毛姆 游记
发表于2024-07-28
在中国屏风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年冬季,时年四十五岁的毛姆来到中国,溯长江而上一千五百英里,《在中国屏风上》即是他此次行程的产物,五十八篇或长或短、原本可以写成小说的“素材”,连缀成“一组中国之行的叙事”。
这组“叙事”的读者当然是本国人,毛姆为英国同胞展现的是一幅古色古香、散发着浓郁东方情调的“中国屏风”。毛姆在这架屏风上描绘了遥远、古老而又神秘的中国景致,她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令人敬畏的长城、急流险滩的长江、天光云影的水田、纪念先祖的牌坊、筑有雉堞的城墙、各式各样的庙宇、竹林深处的农家、山上的婴儿塔、路边的小客栈……当然,相对于“风土”他更感兴趣的永远是“人情”,他以一颗久经世故又不失赤子纯真的悲悯之心感受着、传达着他所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的形象;尤其重要的是,他在满怀同情地试图贴近中国风土人情的同时,毫不留情地以批判的态度反映了在中国的英国人的生活真相。因为他始终认为:“写作中,更重要的不是丰富的材料,而是丰富的个性。”
威廉·萨姆塞特·毛姆(1874—1965),英国著名作家,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整个英语世界最畅销的作家之一。毛姆是一位成功的多产作家,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戏剧领域里都有建树。不过毛姆本人对自己的评价却很谦虚:“我只不过是二流作家中排在前面的一个。” 毛姆最知名、最畅销的小说《人性的枷锁》(1915)在其去世前的销量就已超过了一千万册。除长篇外,毛姆还是一个出色的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有一百多部。1946年,毛姆设立了萨姆塞特·毛姆奖,奖励优秀的年轻作家,鼓励 并资助他们到各处旅游。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毛姆名誉博士学位。1954年,英王室授予他“荣誉侍从”称号。1965年12月16日毛姆在法国尼斯去逝。
毛姆这毒舌男竟然写了这么温情脉脉的中国游记。不过时不时对某些达官贵人的虚伪与狡诈的批判也是讽刺至极的。58篇小文章,断断续续看了一年多,也算是应合“屏风”之曲曲折折。
评分毛姆的讽刺也用到了游记上,这不好。屏风这个词用的极妙,得以观之却难以触摸,书中流露出来的还是以隔阂为主。看到鸦片会馆,在毛姆的笔下,居然变成了“干净明亮,一派温馨怡人的气象。让人愉快,像家里一样,舒适温馨…”;看到官员和苦力坐在一起,便感叹东方的民主胜于西方的民主,如此种种,未免太过浅薄。毛姆不通中文,书中的人除了远观的苦力和那位“儒人”之外基本都是外国人。关于二十年代初的中国,风景描写是一回事,社会风情就又是另一回事了。他无法进入中国人的生命,哪怕是在想象的层面上,也无法在一定程度上地真正地拥有他们。这就是这本书的缺点了。辜鸿铭那一节很有趣,精通英语的辜儒人给毛姆写了首情诗。
评分作为游客毛姆可以说最大程度的去理解他所到的地方了。本来想看看老毛的观点里有什么偏见,结果发现几乎没有夸张和妄加揣测。毛姆的三本儿游记都读了,还是讲自己国家的能引起共鸣。
评分大暑天最合適垂簾讀毛姆。
评分《毛姆传》中曾说毛姆拥有极端的自律和勤奋,看这本随笔的确如此,他行万里路且观察入微,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才会在创作时信手拈来。毛姆下笔犀利,以一个刻薄的旁观者角度审视当时的中国,描写的画面当中有偏见却也不乏真实,令人唏嘘。
唐建清译本2013年版装潢雅致可喜。翻译得大体不错。值得推荐。 与原文对照来读,发现有些地方译的还不尽如人意。比如《哲学家》一篇结尾处的诗,第一首末句“悲哀啊悲哀,莫非爱情使你不再可爱。”原文为: Sad, sad that love should make you Unlovable. 此处并无“...
评分 评分在中国屏风上,这个名字本身已经将我打动。在不大的封面上,是昏黄的背景。一个面相难过的中年妇人,站立在一根根向上竖起的鸢尾花的右面。她面容苍老憔悴,方形的脸,细长的凤眼,颧骨突出,嘴唇很厚,眼睛下面有着浓重的阴影,她似乎挽着髻。这张脸就是李小龙或者刘玉玲,也...
评分毛姆的《在中国屏风上》算不得是深刻的中国观察,毕竟他于1919年至1920年顺长江溯游而上的游历只有几个月的光景,对于如此幅员辽阔的国家,恐怕没有任何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形成如何深邃的认知。毛姆很知趣及熨帖地将自己的这系列游历文章名之为“在中国屏风上”,即意味...
评分在这本书里,终于可以看到毛姆是如何描绘我熟悉的景致,如何评价我传承的文化,以及如何看待中国二十世纪的劳苦人民生活状态的了。依然犀利如锋。 印象深刻他的《天坛》《长城》,还有对蜀中的描写,以及孤儿塔、街道、大江、罗曼司,毛姆的景色描写从来不只是描写景色,经常...
在中国屏风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