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杨绛 回忆录 充满温情 我们仨 家庭 钱锺书 中国文学 随笔
发表于2024-06-16
我们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杨绛(1911- ),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你们总说《我们仨》悲,但这明明是最理想最幸福的爱情了。“我们仨失散了,剩下我一个。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记2016最后一本书,今年读了46本,耶。
评分洗完澡,听着窗外的雷雨声,看完了杨绛的《我们仨》。这书描写的是他们的一家三口过去几十年的生活。我完全是从猎奇的心理看的。两个学霸组成了一个家庭,各种家务都不怎么会,但是这一点都不影响他们的家庭满足,他们的信仰就是读书。钱钟书更是生活中的白痴,多亏了杨绛的各种牺牲。他们经历了留洋生活,抗日战争,内战和建国后的各种斗争。杨绛以非常平和的语言讲着各种遭难,或许是因为他们一直可以不停的读书和工作。但是客观的说,谁都知道钱钟书是学西方文学的,而不得不翻译毛泽东诗词和搞古诗词;俩学霸的女儿也只能遗憾的成为学霸的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女儿走了,钱钟书走了,只剩下孤寂的杨绛,寻觅归途,写下了这本《我们仨》,让人觉得伤感。。。羡慕这对学术伉俪。本屌跟钱钟书有一个共同经历,去北医三院看哮喘,????
评分钟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女儿,又像钟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象。
评分这大概,就是最理想的家庭生活的蓝本吧。一家三口有智慧,有默契,淡定从容,没有不该有的妄念和野心。这样的人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选择。杨绛先生的文笔,在温馨中透着一丝化不开的哀伤。
评分读着是趣味,想着是心酸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在图书馆一共有10本。5本外借,5本阅览,全部在馆。我一直知道的。 阴天的下午,穿堂风在木质书架间呼啸着跑过,偌大的房间更显得安静。我站在k825.6的那5本书面前,拼命地忍住,不想让那种哀而不伤的感动滴落。 著作等身的大师,在先生那里...
评分朋友说过一句很犀利的话:现在网上的追悼会就像在赶场子,一旦哪个名人死了,谁都要来表示下,凑个热闹,哪怕他们对此人根本不了解,一部作品也没看过。 我不敢给这话公开点赞,因为相信这种事很多人做过。但我向来是不愿给陌生人悼念的,如果悼念,必要心存一些真实的情感,...
评分讀完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好一陣子,一直沒敢多寫心得,怕一寫觸動了心頭上脆弱的神經,對老人形單影隻的處境湧上不可收拾的哀愁。有時整理書架,一眼望見台灣時報繁體版和北京三聯簡體版的《我們仨》並列,就只想見分別在封面及封底楊絳微顫的筆觸寫下的:「我一個人思念我們...
评分 评分最近学车,在市区与郊区间奔波。于是在班车上看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说实话这本早就被捧得沸沸扬扬的书之所以拖到今天,是因为我对钱钟书的了解还仅限于《围城》。可就在翻到目录的一瞬间,我知道这次它给我的感动将不同以往。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
我们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