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美学 席勒 哲学 德国 艺术 文艺理论 美术史 文学
发表于2024-06-14
审美教育书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译林人文精选:审美教育书简(新版)》是席勒的一部经典名著,也是现代性美学批判的第一本著作,它主张用艺术取代宗教而成为一种交往形式,强调交往理性将在未来“审美国度”中得以实现,这就建构了一个审美的乌托邦。今天,我们在现代性的语境中重温此书,可以再次感悟到他充满浪漫精神的美学指向、他对现代性的潜在危机的忧虑。席勒这些博大精深意味隽永的思想,强有力地棒喝着我们这些忙碌又盲目的当代人。
席勒出彩,翻译一般
评分太启蒙了,反而觉得隔……
评分读了60页,很足够了。席勒是个天才,他不被当做哲学家的缘故大概是文笔太好了,并且他鄙视哲学家“康德只有在哲学家那里才是不一致的”,我也知道为什么黑格尔与尼采都特别喜欢他了,尼采与其说反hegel不如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席勒的这两种冲动在酒神-日神中完全可以找到,尼采的生命感更甚于黑格尔。
评分美学真的是一个非常神奇的领域、让我了解到了很多丰富的情感。
评分《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素朴的诗源于诗人同自然的和谐一致,感伤的诗则源于诗人同自然的对立;素朴诗人以现实性胜过感伤诗人,并且给予那些只能激起感伤诗人强烈冲动的东西以真实的存在,感伤的诗则提供着更崇高的对象;素朴诗人虽然可以彻底完成他的任务,但是这个任务本身是有界限的,感伤诗人固然不能彻底完成他的任务,但这种任务却是一种无限的东西;在读感伤诗的时候,心灵就活动起来,处于紧张状态中,在互相对立的感情之间摇摆着,而在读朴素诗的时候,心灵是平静的、松弛的、自我统一和充分满足的;感伤的诗是超脱和宁静的产物,招引我们求取超脱和宁静。朴素的诗是生活的宠儿,它引导我们回到生活中去。两者均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理想状态是把两者结合。
剑和刷 ————席勒和鲁迅 近读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版 冯至/范大灿译),此书由27封信组成,是写给资助他的丹麦奥古斯腾堡公爵的,但是译者觉得信里只论述了“溶解性的美”没有论述“振奋性的美”,所以又附上了他的《论崇高》一文。关于内容我就不说...
评分*汉文系作业(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而且还有借鉴别骂我求求惹) 席勒在《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中提出创作的两种方法:朴素的、感伤的。席勒认为所谓朴素,是指淳朴的自然状态,是人与自然作为统一整体的状态。这种表述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体现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
评分“现代人是分裂的、残缺的、不完整的、自我敌对的;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弗洛伊德称之为‘压抑’。古老的和谐状态消失了,人们渴望新的完整。” ——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对现代人的分裂问题做了一番探讨,他认为现代人的分裂与国家形式有着密...
评分1.美是要在自然对人的先天局限中先完成统一,就是说①承认物质,否则人无以立;②追求美,否则人将溺于物质中,被广大的自然拖行。要“美”来强力统一两种人的天性:懒散的堕落&粗野的冲动。 2. 而在27封信之外,另附《论崇高》。就是点明即使一切顺利,人们追求美而又能...
评分总的来说,席勒在这本书中阐述的最多的原理就是“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单纯的从哲学上来说,就是所谓事物的内外因。即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 席勒以高度抽象的解释方法解释了一种所谓的“和谐美”。从人、神、以及自然精神等方面阐述了这种美。抽象的人格就是字我、绝对...
审美教育书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